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优秀校长访谈⑨∣廖小云:守初心,让乡村教育绽放光彩

2021-11-16 23:27:1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赵福中报道 “我觉得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让更多农村孩子出人头地,农村才能欣欣向荣,这也是我一直坚守乡村教育这方沃土的原因。”日前,常宁市三角塘镇盐湖中学校长廖小云获评“2021年衡阳市优秀校长”,在接受衡阳新闻网记者采访时,他谈得更多的是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走进常宁市三角塘镇盐湖中学,书声琅琅,校园葱郁,彬彬有礼的学生,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一切显得那么生动活泼,让人沉醉。

这所学校的校长廖小云是乡村教育的“老兵”,他1997年6月从湖南三师毕业,秉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初心,视教育为事业,视学生为己出,扎根乡村教育精心耕耘24个春秋。他从事毕业班教学20余年,自走上校长岗位以来,他带领学校实现教学质量常宁市农村组第一,连续被评为“常宁市优质教育学校”“常宁市教育质量优秀单位”。如今,他已从一个年轻小伙子走向中年,岁月记录着他的不懈奋斗。

他勤于教研,教学成绩斐然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廖小云一直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担任校长以来,廖小云勤于教研,不断加强学风与教风建设与管理,他知道要办好学校,就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更多的好学生。这些年来,他立足校本研训,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积极开展以“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基本功比武训练,通过教师演讲赛、教学能手大赛、与名校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学校教师先后有50余人次获省、市、县各类奖项。

作为校长,廖小云身先士卒,首先用扎实的学识影响人、带动人平加业知和理面学习,特别是管理能力的提升,用扎实的学识去影响全体师生,其次是用敢于担当的精神带动人。为了让全体老师敢于工作、善于工作,他对全体教职工承诺:“我做到的,请跟我来,我没有做到的,你可以不做。”

在担任校长的8年时间里,他每天与全体师生一起出操,同班主任一起查寝,坚持上毕业班课程,所教学科连续五年稳居全市农村组第一。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常宁市优秀教师”“常宁市优秀班主任”“常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7-201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常宁市优秀校长”,2019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乡村教师”,2020年被评为衡阳市“十三.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21年获“衡阳市骨干教师”。

他精于管理,“差校”变“优秀校”

廖小云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好校长。在学校管理上,他善于从小处着手,但更善于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事情他亲力亲为,他也善于调动班子成员与老师的积极性,深知握指成拳的凝聚力量。

其实,廖小云是一位“算出来的校长”。2013年11月,常宁市教育局依据教育成绩、管理水平等综合打分,他被“算”为校长,也是常宁教育史上首批“算出来的校长”。担任校长后,三年时间,他把西岭镇双安中学由“整改单位”变成“优秀单位”。

“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更是学生能否学有所成的关键。”廖小云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始终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作为办学理念。

2016年8月,廖小云调任三角塘盐湖中学校长,他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用制度管理人,用成绩鼓舞人,他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特色教育模式,使得学校近几年的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农村初中第一名。

在学生管理方面,廖小云坚持学生自主发展、自主管理。学校制定《养成教育管理细则》《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从规矩上自我约束,学生会实行交叉检查监督,值周校长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实行窗口清单,立行整改落实。从出勤、纪律、卫生、文体等方面实行班级养成教育考评,一日一呈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学生就寝、就餐、下课纪律、卫生等设监督岗,坚持德育为先,狠抓养成习惯。

近年来,该校实行的学生自主管理、养成教育管理模式,吸引了县内外近20所学校来校参观、学习和交流。农村中学教学设备设施相对简陋,廖小云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做适合乡村孩子的“绿美”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孩子生活技能,打造“绿美”校园。

为了落实劳动教育,学校因地制宜在校内开发了劳动实践基地,从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到落实目标,责任到人,每班分包责任地,并安排指导老师。几年来,全体师生每周每班至少开展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参加大大小小的劳动达五千多人次。

同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平整荒地、硬化道路、砌小沟、铺水管、购置劳动工具、购买种子树苗化肥等,共投入20余万元。劳动实践场地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全校师生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正能量”,首先是精神上的丰收,广大师生望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长势喜人的蔬菜瓜果而精神倍增,进而增强了爱学校、爱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知识上的获得,广大师生通过亲身实践,更直观地掌握了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培养技术等;再次是物质上的收获,劳动实践场地生产的大量果蔬,使广大师生吃上了放心的蔬菜,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果实,由此产生的收入作为场地的维护费和买种子、化肥的费用。

不同的季节,种不一样果蔬。春天花、夏日绿、秋天果……已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他崇尚师德,一片真情温暖师生

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居多,廖小云坚持师爱为首,很多学生把他当做“父亲”。

上世纪90年代,廖小云刚参加工作那会,部分学生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他经常会为困难学生担保学费。几年算下来,他为学生担保的学费达15000多元,抵扣下来有时几个月没有工资领。正因为这份“父爱”,他所带的班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

“廖校长用一片真情温暖了师生。”同事们这样评价他。2020年12月的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得知学校陈老师妻子突发急病,廖小云二话没说驾车送夫妻俩去医院,陪同检查输液,回来时已是凌晨五点。“校长,我唯有扎实工作才对得起你的关爱!”看着跟他熬了一个通宵、一脸憔悴的廖校长,陈老师内疚地说。

心存“大家”,却亏了“小家”。2007年11月一天,廖小云回家看到58岁的父亲脸色苍白,一只手压在胸口上。母亲告诉他:“你爸这已是第三次痛了,每一次都让我不要告诉你,你学校事多,怕影响你工作……”此时,这位坚强的男人泪水夺眶而出。由于忙工作,廖小云尽管与父母同在一镇却见面极少,关心父亲更是少之又少,2008年冬,他父亲终因癌症离去。

“我愿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乡村教育。”此时,廖小云脚下是泥土的芬芳,身上是露水的清香,但他的眼神里透着一份坚毅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