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有了克星——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肖湘生
2018年1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柔性引进我国著名医学影像专家肖湘生教授,聘请肖湘生教授为放射科名誉主任,成立肖湘生教授工作室,牵头成立衡阳市肺病诊疗中心。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肖湘生教授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定期赴衡阳市中心医院坐诊,为衡阳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肺结节精准诊断与治疗,肖湘生教授门诊就诊人数3300余人,诊断准确率98%,李兵教授门诊就诊人数1000余人,赵学维教授指导手术1200余人,受到广泛的赞誉。
2024年7月,《家庭与生活报》重磅推出肖湘生教授专访。今天,我们推出该专访,敬请关注。
肺结节诊疗现状
近日,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国内对卫生工作更加重视,广泛开展了健康体检,在体检中应用了CT检查技术,发现了过去X线片难以发现的肺小结节、微小结节和磨玻璃样结节,病人知道肺内有了结节,必然会问:肺结节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一种病?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要不要手术切除?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医院看门诊,问医生,可是常常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体检中心做的CT可能达不到诊断要求,到医院可能重做,但医院的CT诊断报告常常只有描述并不作结节性质的诊断或者给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例如右上肺结节,良性可能性大,恶性不除外;左上肺结节,疑似恶性,建议穿刺;左下肺结节,建议半年后复查。放射科(影像科)为什么不做明确诊断呢?因为肺结节良恶性质的鉴别十分困难,哪怕做到70%的准确率都很难,但病人的要求是100%,100个病人,你对99个都是应该的,错一个都要承担赔偿责任,干脆模棱两可不承担责任。
病人拿到这种模棱两可的报告,仍然是一头雾水,到处求诊问医,他们可能去看呼吸科,呼吸科医生给予抗炎治疗,少数炎性结节可能吸收了,他们去看胸外科,目前多数胸外科医生通行的做法是以大小划线,大于8mm肺结节被列为手术适应症进行手术,其必然的结果是无数大于8mm 的良性结节被白挨一刀,因为许多肺部疾病都会在肺内形成结节,其中不少大于8mm,而这些结节常不需要治疗,或者仅仅需要简单的抗炎治疗。相反,许多小于8mm的恶性结节被延误,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甚至发生转移而丧失生命,因为恶性肿瘤本来就是从很小很小慢慢长大的,怎么可能一开始就大于8mm呢?一方面大于8mm的良性结节被我们错误地手术了。另一方面小于8mm的恶性结节被延误了。这种现状对任何有肺结节的人都会造成恐惧,有人因此产生焦虑影响工作和生活。
上海有一位老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很高,病人找到他,他会当场做出明确诊断,从不模棱两可,个别不能当场肯定的,他会告诉下一步怎么办。
名师出高徒
1978年,肖湘生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国内影像诊断界权威荣独山教授,荣独山教授是国内放射诊断学泰斗,全国评出的唯一的影像诊断大师,是公认的严师,他一对一教肖湘生。研究生培训分为两部分,科研培训和临床培训,第一次谈话他就告诉肖湘生,你毕业以后是要做医生的,要会看病,无论你的论文写得怎么好,但临床达不到我认可的水平,我是不会让你毕业的。临床培训大概分为四部分。一,与中山医院放射科的临床医师一样排班,在临床第一线摸爬滚打,这一部分由导师小组成员,中山医院肺部疾病诊断水平最高的洪应中教授带教指导;二,每天参加中山医院放射科早上读片,接受老师们、学生们当场提问答疑,三,为导师处理会诊病例,接受导师亲自指导,日常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诊病例,这些病例首先由肖湘生写出初步报告,再交荣老审阅。这些病例均有相当难度,在名师亲自指导下磨练7年,想不进步都难。四,理论熏陶。荣老每周六早上八点与肖湘生讨论一周的学术进展,每天必须去图书馆看书,查文献,否则就没有新的内容跟导师汇报,所以,这一期间读了大量的文献,理论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除了日常对临床工作、研究工作的严格要求外,荣老对论文书写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从课题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尤其是毕业论文的书写都格外严格,哪怕一个标点都要反复推敲,我的毕业论文是写了多次才通过的,可见荣老对学生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永恒的。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他的研究生培训的第二部分是科研培训,当时荣老给他确定的研究课题是《肺癌早期诊断: X线与病理对照》。因为X线诊断(后来叫做影像诊断)需要证据,影像诊断的证据就是各种“征象”,例如肺癌的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他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这些“征象”。
这些征象是病变在X线片或CT片上的表现及病理变化在影像上的反映。而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对此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荣教授经过深思熟虑定下的这个题目,是想让他通过研究,对肺癌的各种影像病理基础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具体做法是把手术切下的肺癌病理标本制成许许多多的病理切片与X线片的各种征象进行比对。当时,中山医院的病例不够,他还要到上海胸科医院和肺科医院去收集,就这样一如既往坚持了7年。通过对大量的病理标本与X线进行比较,使他对肺癌各种征象的病理基础的理解,有了飞速的提高,最终做到,只要看到X线片的表现,就能立刻想到在病理上对应的是什么改变,从而诊断水平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最终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国内影像学界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从事肺癌早期诊断的第一位博士。
在日常工作中,也有些医生因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例如,临床上常用低剂量扫描,但根据物理学信噪比的原理,剂量低到一定程度,信噪比会明显下降,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以为剂量越低越好,就会导致图像质量、尤其是密度分辨率明显下降,密度较低的磨玻璃阴影不能显示,因而导致漏诊和误诊。
因为责任,所以执着
1963年,他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一所结核病医院工作,那时候结核病高发,一个700张病床的医院总是住的满满的,由于结核病是传染病,怕被传染,又觉得只看一个病太单纯,没出息,不少年轻医生想方设法调走了,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基层医院拍一张X片,看到肺部有阴影都会送到这所结核病医院,所以,在这所医院,几乎能看到所有的肺部疾病和各式各样的肺结节,也就是说,60年前,肖教授就开始与肺结节打交道了。
肖教授在工作中发现,肺结核只要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是可以彻底治好的,但是误诊了空洞形成,播散了,尤其是不正规的治疗导致耐药了,就很难治好,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从这时候开始,肖教授就知道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每当看到一个被自己诊断治好的战士返回部队,他心里就由衷的高兴,所以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对待每一份诊断。
在研究生期间,还没有CT,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中晚期肺癌,即使诊断正确了也治不好,大多数生存期就一年左右,所以老百姓叫癌症为绝症和不治之症,只有早期诊断才能治好癌症,荣老给他的任务就是研究肺癌早期诊断。后来,由于CT的应用发现了很多早期肺癌,荣老团队诊断的早期肺癌病人,现在已经存活了十几年,甚至超过30年的,更加认识到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每一个诊断都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始终坚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人,无论谁来看肖教授的门诊,都要明确告诉他有没有肺部疾病,有没有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需不需要治疗,怎么治疗。如果是多发结节,要告诉他哪几个是良性,哪些是恶性,如果一时不能明确诊断,要告诉他下一步怎么办,什么时候复查等,如果带来的片子不符合诊断要求,需要重做或加做什么检查。要讲清道理,直到明确诊断为止,不模棱两可。
医学既有很深的理论,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神医,也没有永远不犯错的医生,必须坚持临床实践,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诊断对了的病例要定期总结经验,诊断错了的更要总结教训,知道错的原因,以致不重犯相同的错误。
积60年的经验,肖教授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情,并且认真负责做好,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截至目前,肖教授已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共计106人,绝大部分人都学有所成,其中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多人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当然是要搞研究的,问题是研究什么?基础研究是科学院和各大学基础部的任务,肖教授的研究生是临床研究生,他们毕业以后是要做医生的,他对医生的要求就是能看病、看好病。
所以,他对研究生的要求就如当年荣老对他一样严格,上班时间完全是在临床第一线,与临床医生一样排班,完全不脱离临床,这样做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而他们搞科研的时间都集中在晚上和节假日,其研究课题也贴近临床工作,研究成果又能指导临床工作。例如,什么征象对诊断有意义,什么征象对诊断没有价值,如何通过改进检查方法来改善图像质量、提升诊断准确率等。所以,在肖教授的严格要求下,毕业的学生既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又能自主开展科学研究。
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都要做到一专多能,所以,在他们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肖教授要求他们要掌握全身各系统的诊断技能,以便到工作单位能够独挡一面。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从头到脚各个系统的专家,所以在他们读博阶段,肖教授作为导师,并不需要手把手的教授,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长,目前,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成为自己行业中的翘楚。
肖教授说:导师和学生是可以“教学相长”的,首先是导师要对学生尽责,教他们成才,每个学生必须听肖教授的一场讲座“成功之路在你脚下”,既教他们做事,又教他们做人,让他们德才兼备,作为医生最大的德就是心中装着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最大的才就是努力学好业务技术,千方百计把病人的病诊好治好。
学生对导师有很强的反作用,学生个个优秀了,导师会更加加强修养,更加优秀,学生向导师请教问题,会逼着老师看书查文献,学生请老师会诊病例,老师也要认真研究讨论,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导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只讲责任不讲利益,大家都这样做了,社会才会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