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请人民阅卷”:常宁市脱贫攻坚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20-11-23 16:24:2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吴薇 郭华 王倩雯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吴薇 郭华 记者王倩雯报道 10月10日上午,衡阳市召开“请人民阅卷”衡阳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常宁市专场,衡阳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吕正平主持发布会。常宁市委副书记王敏,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一花,常宁市副市长袁立明分别围绕常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及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做法答记者问。

问: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收官之年,请介绍一下常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敏:近年来,常宁市聚焦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坚持“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2019年,常宁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5.8%,获评衡阳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单位。目前,我市全面小康36项监测指标已有27项指标达到或超额完成,正在向全面达标的目标奋力冲刺。

一是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3%、9.8%、13.2%,均在衡阳七县市排名第一,高质量发展板块列七县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31元、18335元,分别增长8.2%、9.2%。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成功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今年来,我们全力打好抗疫与发展两场硬仗,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指标持续领跑,在上半年衡阳争先创优考核中列A类单位第一位。

二是三大攻坚战取得重要战果。脱贫攻坚有力有效。2019年完成“7028人脱贫、1986户危房改造、2311户7896人易地扶贫搬迁”年度攻坚任务。累计脱贫4437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5%。治污攻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湘江保护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大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达93.1%,国、省考核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全面落实“六个一批”风险缓释措施,严格控增量,积极化存量,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安全可控。

三是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77.3%。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5年来,城区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13所,新增学位18000余个,常宁二中新校区建成启用,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部得到化解,高中阶段超大班额得到有效化解。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41.3%,今年将达50%。卫健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先后新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医疗服务综合大楼,并已完成人民医院新院主体工程,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加快建设社区医院,医卫条件持续改善,每千人床位数达4.8张。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常宁版画”“常宁歌剧”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两块金字招牌。养老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着力打通水电路讯“最后一公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问: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湖南考察期间指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问常宁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有哪些做法?

王一花: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切实做到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四不摘”的政策延续好、落实好,加强动态监测与后续帮扶,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与成色。始终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扶贫问题,以深化产业扶贫为抓手,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做强产业集群,助力脱贫攻坚。聚焦衡阳打造“现代产业强市”目标,结合常宁实际,建设好有色金属、纺织服饰两大产业集群。有色产业方面,随着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的建成,目前已形成以水口山集团、株冶有色、五矿铜业三大企业为龙头,以隆源科技等28家规模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近两年又吸引了23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今年新投产企业将达10家,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当前,我们着力加强对贫困户、边缘户劳动力的培训,让更多贫困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纺织服饰方面,近些年引进的尚珂伊、奔立尔等公司,在扶贫车间建设方面已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全产业链的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首批标准厂房已建成,正在交付使用。签约企业今年10月份起开始入园生产。基地一期建成后可新增2万多个就业岗位。我们结合纺织基地将在周边乡镇建设更多扶贫车间,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扶贫车间与产业基地共同成长,成为“发展车间”、“致富车间”。

二是加快融合发展,促进共建共享。绿色生态是常宁的优势,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好路子。这几年,在油茶、茶叶等产业扶贫方面,我们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在促进生产生态融合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2018年,常宁市列入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塔山瑶族乡成为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强镇;2019年,水口山铜业小镇、西岭油茶小镇分别列入全省首批工业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我们以特色小镇为示范,在全市逐步推开,把强化产业支撑、发展全域旅游、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做好“产、镇、人、文、旅”的结合文章,同时,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长久持续受益,广大农民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真正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增强活力动力。在抓好产业衔接的同时,注重抓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层面的对接。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强基础补短板的力度。加强“水电路气讯”等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这几年来,全市46个省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在继续聚焦补强贫困村短板弱项的同时,要聚力解决非贫困边缘村的突出问题,推动贫困村、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聚焦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同心同力奔小康,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问:常宁是全国闻名的“油茶之乡”,请介绍一下近年来常宁在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袁立明:油茶产业是常宁市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全国油茶产业第一县(市)”目标,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最具成长性的扶贫产业、富民产业来抓,让油茶林成为贫困群众长久受益的“绿色银行”。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全员参与油茶产业建设。以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5239户为基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油茶产业扶贫委托帮扶项目。推行“自主经营、委托帮扶、村社合一”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遴选农业投、西施生态、瑞德福等56家委托帮扶企业(大户、合作社)建设总面积为15529.3亩的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员参与基地建设。

二是全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贫困户以村为单位与委托帮扶企业(大户、合作社)等四方签订《常宁市油茶产业扶贫委托帮扶协议》,由委托帮扶经营主体实行保底预分红,项目实施前五年(2018-2022年)每户每年150元/亩保底预分红,后七年贫困户与委托帮扶经营主体同股同利、风险共担,分红原则上不低于本金的12%,贫困户总受益年限为12年。委托帮扶实现全市贫困人口全覆盖,让不具备新造油茶地域条件的贫困户也有了收益,利益联结机制的运行,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目前,贫困群众参与油茶开发累计分红资金已达455.82万元。

三是全力支持群众自主经营。鼓励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自留地和承包山地上新造油茶自主经营,政府分3年按1500元/亩的标准给予造林和抚育资金;贫困户在自己责任山低改垦复老油茶林的,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近年来,贫困户已自主经营完成新造油茶林合格面积290.3亩。

四是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常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县(市)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五个一”发展规划,着力抓好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常宁茶油”公用品牌建设、油茶深加工等几件大事。近年来完成低改油茶林40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35万亩,全市油茶林面积扩大到100万亩;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常宁油茶》地方标准;成功举办了四届油茶旅游文化节;打造西岭油茶特色小镇,促进油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同时,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不断开拓“常宁茶油”全国市场。

通过实施油茶产业扶贫项目,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既通过林地流转取得租金收入,又通过参与油茶开发获得产业分红。2018年,全市油茶产业扶贫工作获衡阳市改革创新优质项目奖,油茶果已成为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受益的脱贫“金果”,油茶产业已成为常宁人民的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