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衡”有“犇”头①蘑菇大王刘占魁:今年赚他个30万!
编者按:新年将至,年味渐浓。这是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春节,此时,一张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全面小康和脱贫摘帽的喜悦裹挟在春风里吹向衡州大地,衡阳正从“脱贫攻坚”,阔步迈向“乡村振兴”。即日起,衡阳新闻网推出《2021,“衡”有“犇”头》专题报道,走进焕新颜的贫困村和摘“穷帽”的贫困户,发现他们最真诚、最满足的笑脸,倾听他们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反映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新成果、新成就。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李洋杰 实习生袁安报道 “我要把我的蘑菇棚翻新,今年来个大丰收,争取家庭年收入实现30万元。牛年,生活必须要‘牛’起来!”年关将至,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土桥村上洲组村民刘占魁盘点着蘑菇棚里一朵朵的“致富伞”,喜上眉梢,给自己定下2021年第一个“小目标”。
当下正是蘑菇生长和销售的旺季,早上7点,刘占魁一家人就来到蘑菇棚开始忙碌采摘、装运。新鲜饱满的蘑菇攒成一团,长势喜人,老刘将蘑菇摘下来又整齐地码放到白色泡沫箱里,一箱箱搬进冷库储存,等到晚上再送去蔬菜批发市场销售。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刘占魁告诉记者,他种植的4万个蘑菇包每天可摘取500斤左右的蘑菇。
年逾古稀的刘占魁是移民户,年轻时肯钻、勤劳、能干,为集体创办企业、家庭操劳,落下了一身病,并致肢体伤残,劳动能力大大折损。老伴多病,儿子眼残,家庭一度陷入困境。这些年在自身不懈努力和各级扶贫干部的帮助、鼓励下,刘占魁喊出了“我要自己富”的口号,干起了蘑菇种植。天道酬勤,如今,刘占魁不仅实现脱贫,还盖好了三层小洋楼,生活越过越美,精神头越来越足。
▲刘占魁家新修的三层楼房航拍图
刘占魁说,这些年,不仅自己的生活有了大改变,村里的环境、乡亲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蘑菇、种桑葚、种香椿,办农家乐、做乡村旅游……有了政府帮扶和致富带头人“领路”,大家都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乡村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听说乡村振兴战略地推进,村里还将有更多的发展“路子”,刘占魁更加信心满满,要当上村里的“蘑菇大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去年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在政府的帮助下度过了艰难时期,全年收益依然可观,达到24万元。今年我把设备翻新一下,准备好好干,争取年底再来个大丰收!”
近年来,土桥村通过自主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全村农旅结合、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变有,并且逐年增多,2020年全年收益达到24万元。村民们收入也不断增加,从人均2-3千元增至数万元以上。“脱贫不是终点,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养殖业精细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信心和干劲,让大家的生活再上一个台阶。”土桥村扶贫队长罗细生说。
【记者日记】作为蒸湘区的跟线记者,这两年来我曾多次来到土桥村采访,深刻感受到土桥村发生的翻天覆地改变,见证了村里的道路由坑洼不平狭窄变成了干净平坦宽阔,见证了村民们逐渐摒弃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开始了大棚蔬菜种植和服务。
2021,“衡”有“犇”头,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刘占魁,从家徒四壁的贫困户变身“蘑菇大王”,再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种植蘑菇和桑葚改变了自己的贫困现状。刘占魁有些不善言辞,采访中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还不是共产党政策好!”“扶贫干部好!”“帮了我家好大的忙!”只在我反复要求下,才会腼腆地喊几句“口号”,还说,心愿说出来会不会就不灵了?我笑着告诉他,您放心,就凭着您这股牛气冲天的干劲,新的一年,一定很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