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皮影戏,时代与历史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祝敏报道 来到衡山,一个最值得欣赏的节目就是衡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目之一,皮影戏在历史上有过很重要的一段记载,是现实唱腔戏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欧阳新年老师家展示的衡山影子戏
近日,记者来到衡山县萱洲镇,感受古老的衡山皮影戏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衡山影子戏传承于西汉,成熟于唐宋,距今近两千年历史,是一种以说唱与纸影型(牛皮影子)相结合的地方摹拟戏。
从造型、雕刻、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影型制作运用剪纸、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手法,造型美观,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对外展示的衡山皮影戏纸影型(牛皮影子)
在萱洲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欧阳新年家,走进堂屋,73岁的欧阳老先生忙着介绍,一字摆开的就是衡山皮影戏的相关物件。有皮影戏剧本、纸影型、唱谱和摆台演出时的相关乐器,这些陪伴了欧阳老人人生历程的物件,静静地躺在玻璃橱柜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老人与衡山皮影戏之间的故事。
在过去互联网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通过当地方言的演绎,皮影戏在过去没有广播、电视、电影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这种娱乐方式更加接受,演出内容除了传统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是当地人或传说故事,非常容易让人接受。可以说,衡山皮影戏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新编现代皮影戏剧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长期发展中,衡山皮影戏广泛吸收戏曲、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与地方方言进行了有机结合,并融合了湘南一带二三人包打包唱、演唱以四平腔为特色的演出形式,其唱腔和表演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是中国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演奏乐器
2014年6月,“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悉,在我国87万个非遗保护项目中,只有29项入选联合国非遗保护项目名录,湖南省只有3项入选,衡阳市仅此一项入选。
▲玻璃橱柜展示的牛皮影子
衡山县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晶告诉记者,目前,衡山皮影戏主要分为开云、福田铺、长江、萱洲四大片区。截至2018年底,衡山县现存皮影戏老艺人8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50来岁,演出皮影担子30余副,每年演出场次将近200场。
“但皮影戏观众不多,皮影艺人收入较少,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门艺术的不多。”说起皮影戏未来发展前景,赵晶坦言。
为传承和保护好衡山皮影戏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衡山县做了不少的工作。
▲纸影型
此前,衡山县非遗中心就对衡山影子戏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工作,收集了演出皮影担子两副、皮影桥路本200余份。同时,还举办了衡山影子戏培训班,招收了50多名年轻学员。不仅如此,通过举办“衡山影子戏师带徒传承培训班”,确定了10名优秀学员,作为衡山影子戏的后备人才。
通过复排衡山影子戏传统剧目《花灯会》《通天河》,排演了《这事不再难》《八戒背妻》等多个新编剧目,并在乡镇、社区、学校进行了展演,这些优秀的皮影戏剧,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赞。
近年来,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宣讲疫情防控方面,衡山皮影戏同样在贡献着力量。
通过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衡山县开展“皮影演绎红色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皮影戏为载体,将皮影艺术的活力注入红色故事的演绎与传播。
今年6月份,衡山皮影戏《毛泽建智斗鲁庆煊》在衡山县白果镇长青社区首映。
激昂的旋律,灵巧的手指,幕布上的几个影型在艺人的操控下,毛泽建智斗当地劣绅鲁庆煊的生动形象跃然于幕布上。
为了观看这一精彩演出,当地村民们纷纷占领“有利地势”,光影里的红色故事引得村民们目不转睛,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个形式非常好,简单直白、还有趣生动,让群众都看得懂。”衡山县白果镇长青社区村民杨秋葵说。
“只要还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滴油,待在家里不露头……我在家我骄傲,我为祖国省口罩。”
8月10日,在衡山县长江镇的村级文化广场上,大屏幕里有一个皮影人物正灵活灵现地讲着顺口溜,郎朗上口的旋律令人过“耳”难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未来,衡山将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衡山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让非遗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活起来”,让衡山皮影戏走进千家万户,走出湖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