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红色军休故事百人讲(31)| 李德本:我在朝鲜做后勤
李德本:我是一九五一年参军,入伍后在华北军区第六后勤学校学习一年,在毕业分配时,我自愿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经组织批准,我一九五二年十月就过江到了朝鲜,分配到二十五大站计划股,任见习统计。刚到朝鲜二十五大站时,那时正是上甘岭战役时期,也是敌人的最后垂死挣扎时期。我当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刚到朝鲜工作有不熟悉的也有不懂的;二是敌机加强了对后方的轰炸;三是地面特务的破坏。
刚到朝鲜新参加工作,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懂,连个电话都不会打,老同志打电话逗我玩,实际上是教我如何打电话。计划股一开始给我发了一只卡宾枪,我也不会擦,第一次擦枪就走了火,子弹从我面前打向屋顶,大家都吓了一跳。第一次开物资出库单,也是老同志在旁边教我开的。我们股长是个热心人,看我什么都不懂,就耐心地教,从工作到生活及如何防敌机轰炸和敌特破坏等,领导和同志们的耐心帮助使我很快熟悉了工作环境和要求。如在一次押运途中,遇到了河水上涨,我就先用棍子试探清楚水的深浅,汽车司机说可以过,我们才加足马力,通过了这道障碍。当时有句话说:朝鲜战争是立体战争,敌机对后方的轰炸不比前方的少,他们的目的就是破坏后方运输线,阻止物资往前方送。二十五大站驻“球场”,是交通要道,是敌机轰炸的重点,什么子母弹、三角钉、照明弹等。我们的办法是设立防空哨,敌机一来就鸣枪警戒,还有专门的抢修队、清理队,保证道路的畅通。大家说我们是一条“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再一个就是防地面敌特的破坏。南朝鲜组织的敌伪人员空降北朝鲜后方进行地面破坏,一是为敌机寻找轰炸目标,二是对后方基地、仓库进行破坏,我一到朝鲜,老同志就给我介绍了这个问题的注意事项。由于形式的变化,二十五大站被撤销,我就调到了油库当保管员。油库在大山沟,没有敌机轰炸,但山沟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生活比较困难,单位用水会组织一个班专门上山挑水,个人用水也要上山挑水,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小时。油库保管的主要是汽油,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问题,有不懂的我就向老同志请教和学习。当时的油料保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地面挖沟,用土把油桶埋起来;二是在靠山坡处挖沟,用木料搭成简易库房。油料的入库、出库和平时保管都由保管员负责,当时我才十八、九岁,个子高、力气大,一般的出入库、装卸车都靠我们。当时的主要感觉就是累,一桶油140多公斤,装卸车能不累吗?任务重时还需从警卫队调人来负责。
再一个就是油料的保管和运输危险性很大,如有漏油,就会出大问题。油料保管既是一个重活,也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在一次进货时,和我住在一个屋的王同志,他押运一辆车走前面,我押运一辆车走后面,他在前面与大车相撞,车损人亡。在朝鲜期间,生活上还有一个问题——很少能够吃上青菜,我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人,就有很多白头发了,双脚也是肿的。但大家在吃过发的多种维生素之后,病就好了。
后来我从油库调到十三大站供销社,主要负责本站人员的生活用品供应,从分部物品供应站进货,然后再卖给大家。
组织上在考察我的一贯表现后,一九五六年十三大站批准我入了党。此后不久就调到志愿军三分部财务科任出纳,直到一九五七年轮换回国。
我认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百年来我们任何一次的成功和胜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参与,朝鲜战争就是一例。
(讲述:李德本整理:欧阳胜梅图片:吴锋 视频:周孝芳)
人物简介:
李德本(1935年5月—)
1、1951年7月华北军区第6后勤学校学员;
2、1954年2月志愿军后勤13大站后勤处会计;
3、1957年4月广州军区后勤财务部助理员;
4、1963年8月广州军区后勤部第23工区副科长、科长;
5、1969年7月广州军区后勤部第23工区副主任;
6、1981年4月广州军区后勤部第23工区主任。
获得荣誉:
1955年4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资料提供: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