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雁城好学校 > 正文:

雁城好学校(41)|雁峰区广场小学:用爱点亮孩子幸福人生

2022-10-08 12:37:37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赵福中 邹志刚 邹敏 熊媚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赵福中 邹志刚 通讯员邹敏 熊媚报道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岳屏山畔,琅琅的书声已飘荡在雁峰区广场小学的上空。这是一座掩映在群楼里的校区,她既吸纳了衡岳的四时佳气,又继承了抗战名城的根骨;她既根植了湖湘文化的底蕴,又传承了非遗戏曲文化的精髓。

一直以来,雁峰区广场小学秉承“特色引领、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唱响“创新—特色—发展”主旋律,用心用情用爱点亮孩子的幸福人生。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10人,教师28人。

风物长宜放眼量——精研业务提升队伍

学校坚持以课改强校,走科研兴校之路,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和专业技能培训,采用“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项目式”主题教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针对教师的培训必不可少,学校每学期初制定培训主题,从师德师、专业成长、课堂常规、钻研教材、说课评课等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同课异构式”教研。各教研组确定各学段的备课内容,明确执教教师,其他教师共同参与备课、听课、评课,相互交流,探讨教学中突显的问题,实现互补共振效应。

“师徒式”教研。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每位青年教师都配有一名师父,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钻研教材等方面手把手地教,有困惑当下解决,向师傅取经,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又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课题《家校共育亲子阅读有效策略研究》获衡阳市第十一届基础教育优秀教研教改成果一等奖。周丹、盛梦勤、周萍、熊媚、刘晓君被评为市、区骨干教师,刘莤宜、熊媚老师被评为市阅读推广名师,陈婷、李琼、雷霞等多名教师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德育标兵。

少年壮志当凌云——思政教育润泽心灵

学校秉承办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一宗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精心打造了绿色教室、书香教室、戏曲教室三大亮点。走进教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书柜里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墙上的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作品展示,手抄报的粘贴更添一抹艺术气息,戏曲元素会不经意跳入孩子们眼帘,窗帘扣、戏曲脸谱、黑板报上的戏曲小知识、戏曲创意画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天开展“晨读午练”活动,早晨诵读经典;午间十分钟进行硬笔字练习,每周的星期二、星期四,小白马广播站准时开播,星期二心理健康栏目“小白马唠嗑”,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孩子们感到困挠的问题进行答疑回复,星期四开设“美文荐赏专栏”,由各班推选优秀作文进行宣读,语文教师点评,以我手写我文,书写生活点滴,感受文字魅力。

学校依托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逐步形成了“四节三礼一手册”的特色德育体系。四节即阅读节、数学周、体育节、艺术节,三礼即入学礼、入队礼、毕业礼,这些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和成长的平台。同时,学校通过《逐梦少年日志》这一评价手册,对学生阅读、书写、劳动、体育、红领巾争章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从小立志,将大德育融入学生细微处、生活中。

低手亦可摘星辰——课程改革提质减负

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课程内容分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将全体教师分为艺术类特长教师、科技类特长教师、体育类特长教师、人文类特长教师、学科应用类特长教师。重视与基础型课程的整合:如在美术学科中,开发出创意美术、书法课程等。与衡阳市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合作,开发科技小制作课程、航模课程等。

每学期初,学校会举行“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堂结构”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研组长率先垂范上示范课,并组织全体成员听评课,积极开展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情境化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以课程思政为主导,陆续开展了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常规课,全学科全学段实施课堂改革。分学科召开专题圆桌会议,聘请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新课程标准解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课程设计,确保课课有内容,人人有特色。让孩子从说教的课堂解放出来,真正地享受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教育的乐趣。近年来,曹华蓉老师的思政课《珍爱生命 预防溺水》获省三等奖,熊媚老师的生涯规划课、周萍老师的数学课、左琴老师的劳动课、盛梦勤老师的体育课、陈舒情老师的戏曲课均获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参加国、省、市比赛捷报频传。

绝知此事要躬行——五育并举聚焦成长

学校深入推进“五育并举”,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以“特色引领 快乐相伴”为主旨,打造学校体艺特色,创新育人途径。精心创编了室内操《左手右手》、趣味田径《梯子上的游戏》、戏曲燃脂操《我们的歌》、体质监测《加油鸭》四套大课间活动方案。晴天,趣味田径、戏曲燃脂、体质监测在室外轮流交替;雨天,孩子们在教室内做室内操。并根据校园面积小的特点,充分利用楼道、走廊,开展“大手拉小手健康大家行”结对活动,一、五年级、二、六年级、三、四年级结对,以大带小,让高带低,学习动作,练习技巧。让全体师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感受体育的魅力。

精心设计大力开展校本社团课程。书法、田径、篮球、排球、轮滑、围棋、戏曲、创意美术、科技小制作、航模等十多个社团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市非遗中心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衡州花鼓戏非遗传承人杨小兰来校指导戏曲社团活动,并将戏曲、书法等传统课程纳入课表,将戏曲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师生,实现了特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开展项目化、实践性学习,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新农村基地、蔬菜研究所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犹如一个个快乐的音符,一支支美妙的乐曲,涤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如同春雨点点入土。李宛凝同学被评为省三好学生,谷文彬、谢伊雯、周一朵等同学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德育标兵。谢东杓同学被评为市阅读之星,陈子蔚家庭被评为市书香家庭。校排球队代表雁峰区参加市中小学排球比赛取得了第二名,田径队获区冬季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2020、2021连续两年,学校成功承办了雁峰区“体育艺术2+1”现场会,并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戏曲社团参加湖南省红色经典艺术展演表演的《红灯记》选段获省三等奖。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雁峰区广场小学致力把学校办成师生的精神栖息地,名师聚集地,学生成长地,让师生在校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