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土 > 资讯 > 正文:

【美文欣赏】过年

2023-01-29 16:27:53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分享到:
 

文/万新华

今日正月初二。清早,妻子煮了碗饺子,催促着我:“快吃,今天值班,別迟到”!

接过早餐,我边吃边发感慨:是的,春节值班,今天也许是几十年工作生涯的最后一次了;还有一年多退休,再有两、三月,将会彻彻底底地退位。怎么说明年的春节值班也不该轮上我了。

进了局机关大院,三位值守的保安赶紧走岀值班室,笑脸迎来与我招呼、握手、互相拜年;然后,我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叮嘱值班室的同志:“我在办公室,有事打电话”。

平时热热闹闹的办公楼,今日格外寂静,连大院后面的家属房也难见灯光。也许这两天,年过累了,初二,正好补个觉,多休息一会儿。

窗外光线渐渐亮堂,视觉越来越清晰。透过窗户,几只小鸟落在对面屋顶草枝上嘻戏打闹。远处,时不时响起阵阵鞭炮。

一阵鞭响,一阵遐想。

儿时在乡下,常听到一句俗语:“大人望莳田,细嘎仉(小孩子)望过年”。当年听人这么说,也曾跟着和,什么意思?真讲不清。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渐渐理解了此话的含义。

上世纪往前,农民种田是“纯手工打造”,浸种、育秧、犁田、耙田、扯秧、莳田、收割,没有一样不是力气活,尤其是莳田杀禾,更是真正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莳田、双抢(抢种抢收)两季,家家都会熬点米酒、备点好菜,让劳动力“酒醉饭饱”,有力气干活;而有了好吃好喝,辛苦也就成了次要问题,所以,大人望莳田;至于细嘎仉(小孩子)望过年,当然是穿新衣、戴新帽、收红包、放鞭炮之类了。

我稍微懂事的时候,正值70年代初。记忆中,乡下人再穷再苦,过年也还是要弄点好东西吃的。“宁可淡薄客,不能淡薄年”就是备年货的最佳由头;有的家庭主妇,可以说从年头开始就备着来年的年货。特别是年关临近,家家蒸米酒、户户做豆腐;生产队杀头年猪,论工分,按人头,一户还可以分上几斤猪肉;至于坦皮(米片)、红薯片、高梁粑、炒豆、花生、葵瓜子更是提前一两个月就已备好了。

年30上午,男主人掏大粪、清猪圈,女主人烹鸡煮魚,小孩子贴对联、放鞭炮;然后,男女老少换上最新最好的衣裳,一家人围桌吃饭。

一顿年饭,是对当家人的年度总结;一顿年饭,是对小孩子的最高奖赏;一顿年饭,全家人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那时候过年,时间长一些,普遍概念是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到了十六,就要开春、下地干活。但也有人元宵节后还去拜年。于是,有人调侃,“拜年不识统(体统),拜到下谷种;拜年不识沓(不讲规矩),拜到二月八”。

拜年,是乡下过年的亮点。-个大屋场,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一家有亲友上门拜年,相当于这个大屋场来了客人。一日三餐、四餐、五餐,排着队邀请上门吃饭、喝酒;特别是晚上宵夜,扯条桌摆碗筷,各家各户烫好米酒、端上腊味碟子,认识的、不认识的,关系好的、有隔阂的,都让这一桌酒菜给翻篇了。那场景,不亚于今天的春晚!

20岁哪年,我当兵离家,也就远离了乡下的年味;后来工作在外,融入了城市,适应着城市的春节;再后来,父亲走了,哥哥也走了,我便是大家庭的龙头,也就梳理着亲友脉络。平时忙、事务多,而城里生、城里长的妻子在人情世故方面也的确是短板。所以,亲友间平时走动少,只有到了春节,我便领着妻儿,开着车,带些烟酒茶什么的,“走马灯”似地去给亲友拜年,而且,不吃、不喝,问个好、不停留,一天就走了一、二十家。对此,我自嘲:这哪是拜年?是拜访!

前天年三十,率一大家子陪八十老母吃了顿年饭;昨天又去乡下拜年,也许是疫情后的原故,或者是因为雨天?路上没见几台车,村庄也不见往年拜年的人流。

乡下的路宽了、硬化了;乡下的房高了、漂亮了;新农村的确带来了新面貌、新景象。但,乡下过年依旧,年味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