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专访丨贺腊生:荒山变油茶林 盘活一方经济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卢幼莲报道 站在衡阳市祁东县白地市镇谢巴冲山岗上,放眼望去,满目的苍翠,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一排一排一层一层,井然有序,随着山势蜿蜒向远方铺展。在油茶林里,贺腊生正带领着数名村民顶着烈日给油茶林修剪、除草。
返乡盘活荒山助力乡村振兴
贺腊生原本是一名工程建设者,在外地事业做得风生水起。10前,他带着资金,毅然返乡,在祁东白地市镇流转山地1200余亩,开垦荒山种植油茶树。
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对此亲朋好友不支持,邻里乡亲也不理解,但贺腊生态度坚决,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在这里长大,青少年时就在这附近的山头打猪草、捡柴火,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相当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这里的一切都寄托了我的感情。”贺腊生对记者说,这一片土地灌木丛生,没有产生任何经济价值,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的山地就这样荒芜,他实在是“心疼”。
贺腊生讲述,自他记事起,就看到父母就在自家土地上种油茶,油茶长势良好。村里的土壤肯定适合油茶树生长,加上现在又有政策扶持油茶产业,于是,他萌生出了“盘活荒山”种植油茶树的想法。说干就干,2012年,他放弃了外地的工程业务,回乡专业种植油茶。
2016年,贺腊生组建了湖南万亩油茶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总投资4639万元,在白地市镇柏松亭村、大泉井村、灵官镇群利、禄桥四个村连片种植了8670亩油茶树。同时,俢建了高标准水泥路3.6公里、机耕道38公里、抗旱井12口、旅游观光亭3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攀升。
看着过去灌木丛生的山头,变成一片片绿油油的生态山林,挂满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贺腊生喜笑颜开。
撰写衡阳油茶产业发展议案受重视
2021年10月,贺腊生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军人,被祁东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为衡阳市十六届人大代表,贺腊生深知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责任也将越来越大了。
在接下来的二个多月时间里,贺腊生走访了全县具有代表性的油茶种植基地负责人,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种植情况,交流种植经验,商榷发展前景,同时为参加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前作了充分准备。会议期间,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和数据,撰写了《关于大力支持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议案》,就着力规范种植秩序、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切实提高油茶生产品质和效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持续发力“打造全国油茶第一强市”,提岀了独到的见解,并得到衡阳市人大,林业部门的重视。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植物,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贺腊生向记者介绍,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
祁东县山地面积大、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有着悠久的种植、加工油茶的历史。“村民靠山吃山。过去,加工好的茶油主要是自家用,有富余时再就近销售。”贺腊生说,在当地,至今仍留存着古法榨油的制作工艺。霜降时节,村民们将采摘好的茶籽去壳晒干,送到榨油坊。经过小火烘焙,茶籽里的水分完全去除,散发出阵阵清香……“如今,伴随着工艺升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油茶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祁东县大规模种植油茶,将大有可为!”
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
白地市镇柏松亭村村民何红卫在湖南万亩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已将近5年,负责采茶籽、除草或浇水等工作。“在贺总这里工作,每个月有将近四千元的工资,还能照顾老人与小孩,一举两得,比之前在广东打工强。”何红卫心满意足地说道。
同村村民刘金生也是该公司的长期工。他大儿子离家出走,小儿子和妻子都身患重病,家里还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赡养,家里一贫如洗。在该公司的帮扶下,他成为长期工,每月工资约3600元,一年有近4万元稳定收入,这样,他儿子和妻子的医疗费就有了着落。
据了解,湖南万亩油茶股份有限公司油茶种植基地安排劳动就业有两种方式,即长期工和与点工。贺腊生告诉记者,每年的采摘期,公司都会聘用点工采茶籽、除草或浇水,工钱为120元/天,每年约80个工点,可收入近万元。其中采摘油茶籽的村民80%都是脱贫户。
“目前,我公司有6名长期工,点工每年用工7000余次,另外通过土地流转,村民还有分红。”贺腊生说。
十年奋斗路,一路艰辛行。目前,贺腊生的油茶基地成为了行业标杆、全县农业产业向外展示的“金字招牌”。他多次荣获县“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评为“衡阳市最美扶贫人”。
如今,柏松亭村和大泉井村的谢巴冲、老虎岭、黄家冲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山岗上,长满亭亭玉立的油茶树。春之苍翠欲滴,夏之枝繁叶茂,秋之硕果累累,冬之花团锦簇。它们是诗和远方,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村民们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