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专题活动 > 正文:

“衡”有教育“芯”①|贺雪峰: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办美好衡阳教育

2023-08-31 17:54:16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分享到:
 

【编者按】聚力中心化,“衡”有教育“芯”。近年来,衡阳教育系统鼎故革新、奋楫笃行,用争先进位的排名、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令人骄傲的成绩说话,全力加快区域教育中心化进程。衡阳市教育局联合中国衡阳新闻网站推出《“衡”有教育“芯”》系列访谈,以期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金石论策,凝智聚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不一样的“诗与远方”。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衡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雪峰。

【嘉宾介绍】

贺雪峰,衡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基础教育科、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市学校体育卫生保健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学前教育中心工作。

记者问: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既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百花盛开”的见证。近年来,衡阳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呈“星火燎原”之势,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方法?

答:我市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一)抓制度保障建设。2017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衡教发〔2017〕67号),出台提升教育质量的“八大机制”和“二十一条”举措,为全市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二)抓工作责任落实。一是建立领导联点制度。明确每位局领导和相关科室分别联点县市区和联点学校,每月深入联点单位开展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强化校长领导责任意识。要求校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来。校长、书记要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班子成员要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及时研究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期主管教学副校长听课不低于40节,其他校级领导听课不低于20节。三是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要求全市教师牢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天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建立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效果要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评先评优和工作岗位挂钩。

(三)抓“五育并举”。一是养成教育创模式。狠抓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创新(特色)项目”和“衡阳模式”,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报道,黑龙江鹤岗市等多个考察团来我市考察交流。二是心育模式被推介。2019年开始持续推进“心育护花”行动,市、县、校三级联动,对全市2.8万名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长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2021年,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衡阳召开,“衡南经验”获全省推广。强化“家校共育”,打造“衡阳网上家长学堂”,每年有240.8万人次收看收听。三是思政教育铸品牌。2021年开始,启动“校园思享会”全市中小学思政辩论赛活动,联手衡阳师院、南华大学创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开展辩论赛100余场,被省委学教办向中宣部推荐。2022年4-8月,“校园思享会”第二届中小学生思政辩论赛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四是劳动教育创特色。注重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每周至少开设1课时,并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全劳动“三百工程”,努力培育100名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劳动教育指导师),建设1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育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四)抓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向省内外“名校”取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20年9月,组织城区高中校长到常德桃源一中学习“生本课堂”模式,并邀请桃源一中专家团队来衡指导讲学。各学校积极学习常德经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许多学校都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市已创建112所市级课改试点学校。市一中、市八中获批“省级新教材示范校”,衡东县获批“省级新教材示范区”。今年我们以“聚焦‘双减’提质、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实现全市域覆盖、全课堂开放、全学段推进。计划每月举行两场,目前已在市华新中学、市一中、石鼓区碧桂园都司街小学、高新区柘里渡小学举行了教学开放日活动和小学教育高质量论坛,县级层面开放日活动已超过10场,每场全市近千名教师和家长参与,建立了学校、教师交流平台,极大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抓教学教研提升。一是重视高三联考。潜心研究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每年的三次高三联考,精心命制联考试题,做到全市统一组考、统一阅卷、统一分析、数据共享,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为省内许多兄弟市州借鉴。二是强化教学督导。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集中开展一至二次教学常规检查,切实抓好常规教学工作。2021年开始,对高中和初中开展教学视导,其中,高中视导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特别强化对城区薄弱初中学校的教学视导。三是强化质量监测。2011年底,在全省率先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除落实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外,2020年起还组织全市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质量监测,实行统一赋分,指导高中学校科学走班选科,《衡阳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结果运用》成为湖南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四是强化教研活动。常态化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年来,先后三次组织全市性的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大赛,一批批优秀教学能手脱颖而出。重视优秀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近两年评选出10个优秀初中教学教研团队、9个高中优秀教学教研团队。通过系列教研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发掘锻炼了优秀人才,培育了事业中坚力量。

(六)抓创新人才培养。一是探索“分层教学”新模式。针对部分创新意识强、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探索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提前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二是重视学科奥赛培训。重视数理化和信息学奥赛培训,近4年来,我市在学科奥赛领域取得很好成绩,共有1人获国家二等奖、1人获国家三等奖、29人获全国联赛省赛区一等奖。三是重视“强基计划”。2020年11月,在市八中开展全市首届新高考改革教育论坛,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的专家教授来衡指导讲座,加强对学生“强基计划”招生和生涯规划的指导。今年入围“双一流”院校“强基计划”的达到103人(2021年64人),其中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入围40人。四是加强考前指导。一方面,做好学科复习备考指导。连续两年选聘市内高考名师制作高考备考公益讲座,多学科成功预测到考点、题型和命题角度。另一方面,加强考前心理疏导。各学校在考前组织开展各类放松减压活动,帮助学生轻松迎考。

(七)抓评价机制改革。一是设立教育改革创新项目。2021年起,开始实施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评选活动,鼓励学校在德育品牌、课堂教学改革、作业管理改革、“五育”并举实施、综合素质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研发等方面大胆探索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二是设立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专项经费。市政府设立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创新成果显著、教师成长明显的个人。此外,市政府还设立了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定期开展教育质量表彰大会。每年12月,对上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评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市区、先进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颁发奖状和奖牌。近三年来,受到表彰的单位有140余个,教师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