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教育“芯”②|谭小华:“1+3”引雁阵入衡,衡阳教育生机蓬勃
【编者按】聚力中心化,“衡”有教育“芯”。近年来,衡阳教育系统鼎故革新、奋楫笃行,用争先进位的排名、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令人骄傲的成绩说话,全力加快区域教育中心化进程。衡阳市教育局联合中国衡阳新闻网站推出《“衡”有教育“芯”》系列访谈,以期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金石论策,凝智聚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不一样的“诗与远方”。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衡阳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谭小华。
【嘉宾介绍】
谭小华,衡阳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分管组织人事科、教师工作科(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市民办教育行业党委、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联系市教育基金会工作。
【记者】:衡阳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近年来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谭小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持续加大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教师补充工作。
一、完善体制机制
出台“1+3”文件。2019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衡阳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衡阳市公开招聘教师实施办法(试行)》《衡阳市乡村教师补充实施办法(试行)》。
解决制约教师补充的制度瓶颈。引进教育人才有财政补贴,已评为中高级职称的可增设特殊岗位;适当扩大学校招聘教师自主权,由用人学校组织实施;从2019年起扩大市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每年1000名:对于2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补充,实行“三放宽一允许”,并允许在性别要求上作要求。
拓宽教师补充渠道。2019年以来,通过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特岗计划、编内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普通招聘)三种途径大力补充教师,每年补充教师2000人以上。
完善规范“绿色通道”条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21〕37号)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工作,2021年,市教育局对2019年印发的《衡阳市公开招聘教师“绿色通道”条件(试行)》进行了修订,原公开招聘教师实施办法其它内容不变。2023年,市教育局对《衡阳市公开招聘教师“绿色通道”条件(2021年修订)》进行了完善。
二、持续补充教师
数量多。新政实施以来,经市县两级努力,通过“公费定向培养、特岗教师计划、编内公开招聘引进”三种方式,2019—2023年全市共补充教师15169人[公开招聘8304人(含人才引进)、省公费师范生2552人、特岗教师4313人]。
质量优。2019-2023年全市共引进优秀教育人才458人,其中,全职引进442人[本科248人(含正高1人)、硕士194人(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人)、博士1人]、柔性引进16人[本科11人、硕士4人(含1名教授)、博士1人]。另外,近几年公开招聘教师工作中,“双一流建设”师范院校报名人数不断创新高,更是吸引正高级教师、博士后、中科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央美院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香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香港大学硕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日本大学硕士研究生和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报名。
评价好。市直招聘教师工作成为全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典范,得到市领导赞誉,在人社部来衡调研时作经验介绍。《衡阳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衡阳市公开招聘教师实施办法(试行)》和《衡阳市乡村教师补充实施办法(试行)》三个文件出台后,县市区积极落实,并开展了本辖区的公开招聘工作,常宁市委更是决定压缩年度公务员招考计划,增加教师招聘计划。市县两级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全部出台,其中明确规定: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进入门槛,从而解决这部分乡村教师“招人难、留不住”的问题,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了《衡阳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师德师风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工作推进会、培训会,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新招聘教师进行入职宣誓。
公开师德承诺。结合主题教育,组织教师与所在学校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并张榜公布。
突出师德考核。出台了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师德师风档案袋。
严查师德失范行为。采取设立举报电话、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大违反师德行为查处力度。
四、完善成长激励机制
强力推进名师工程。完善修订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考核管理办法,2018年评选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100多人,评选名师工作室7个;遴选省首届芙蓉教学名师6人:2017年、2020年评选省特级教师38人。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国、省级培训,送培工作到位,开展各类市级培训,教师参培及合格率均达100%。七个县市全部进入“国培项目县”,每个县市国家、省里补助经费300万元左右,县市财政配套相应资金,确保教师培训全覆盖。
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增设正高职称,近四年通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72人。适当调整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中级增加5个百分点,高级增加3个百分点。对在乡村学校从教累计满30年的男教师、满25年的女教师,且申报当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申报时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目前还是中级职称、符合评审条件标准的教师,可不受职数限制(不占岗位结构比例),直接申报资深乡村教师职称,为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提供了空间。
表彰宣传优秀教师。2017、2019、2021年分别组织3次大规模集中表彰及宣教活动,共表彰优秀教师1500余人:增设两年一次优秀乡村教师奖。
提高教师生活待遇。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做到同步预算、同步保障、同步落实。全市乡镇及以下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均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人才津贴。落实教师定期免费体检,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建立市县联动救助特困教师机制。
通过这些举措,确保教师“招得到、留得住、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