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沙漠”变身“绿色金矿” 衡阳县文昌村蹚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谭连海 邹健 李智超 记者唐家华报道 9月23日,在衡阳县渣江镇文昌村的无花果干加工厂,早上采摘的新鲜无花果在经过清洗、分切、烘干等多道工序后,被制作成更易储存的无花果干。
“目前,无花果干已经卖了9千斤,算上鲜果,预计今年仅无花果的销售收入近70万元。”文昌村党支部书记罗钦算了一笔账。这在几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文昌村有3000多亩山地,一部分是紫色页岩的丘陵地带,因土层浅薄干旱,土质松散,又被称为“紫色沙漠”,种植的农作物难以存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不能“等、靠、要”。2021年9月,作为村党支部的“领头雁”,罗钦与村支“两委”、县人大驻村工作队多次外出学习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在反复的考察和实地验证后,了解到紫色页岩属微碱性土壤,富含磷、钾,这些都为无花果提供了充足养分。最终,瞄定发展无花果产业。
但如何种植?产量怎么样?卖往哪里?还是让不少村民心里直打鼓。
于是,村里统一流转荒山,建设无花果基地,将土地平整为梯地,铺设灌溉系统。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年轻的村干部学习技术,并与志宏农业签订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协议,解决种植、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在基地建成投产后的第一年,迎来“开门红”。看到效益好,不少村民便纷纷投资入股。
目前,在文昌村已经形成了“羊肚菌+无花果+花椒”三大特色产业。2023年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带动220多名村民就业,由过去的省级贫困村蜕变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先进村。最近,罗钦又被评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村里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也得跟上。“村里近些年来大变样,进出更方便,住得很舒服。”油草塘组村民罗云德对居住环境赞不绝口。
现在的文昌村,无花果基地里鲜果飘香,乡间道路宽阔平坦,秀美屋场风景靓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好一幅乡村振兴图景。
“未来,我们支部一班人将带领全村老少,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把文昌村建设得更加美丽,驶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罗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