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民政:大数据催生临时救助“及时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何辉 记者程聪报道 “真的是雪中送炭,没想到还有救助金送上门,真的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59岁的常宁市民张春秀,一提起常宁市民政局的临时救助“一事一议”,就满是感激。她的丈夫患有脑癌,自负医疗费用高达12万余元。令她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竟然主动上门服务,送来了临时救助金8000元。
自2022年,率先在衡阳市实行临时救助“一事一议”以来,常宁市民政局已向296个困难群众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173.4万元,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了“救急难”问题。
提标扩围更暖心
今年2月,板桥镇村民刘鹏遭遇交通事故导致骨折,由于肇事方没有任何赔偿能力,刘鹏只能自付医疗费。但父母年迈,还有3个小孩需要抚养,13.5万元的医疗费用让其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了解相关情况后,常宁市民政局启动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社会救助程序,给刘鹏送去了救助金。随着常宁民政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的提标扩围,越来越多像刘鹏一样的困难群众,遇上“急难事”的时候有了更暖心的保障。
为了让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常宁民政多次完善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社会救助制度,将九种大病不占政策红线的最高救助标准提高至10000元;将不占政策红线身患疾病患者最高救助标准提高至7000元;将有特殊情况“第四种情况”的最高救助标准提高至5000元。同时,出台《常宁市临时救助补充规定》,将因疫、因灾生活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困难的未就业应届大学生等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在不断实现“应救尽救”的道路上,常宁民政用尽全力托起困难群众更多的幸福。
“政策找人”更贴心
22岁的周雨晨自出生以来就患有难治性癫痫、精神障碍。多年以来,其父亲周明宝带着她四处求医,这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今年2月,周雨晨突然发病,自付医疗费用高达10万余元。周明宝一家身上的负担更重了。
所幸,常宁市民政局在通过医保部门调取的相关数据中了解了周雨晨的信息,随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核实审议后为其发放临时救助“一事一议”救助金10000元。
自2022年,常宁民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建立数据共享长效机制以来,共采集了18个部门27类信息共计1165690条数据,并通过线上实时共享省级相关信息数据,为实行“政策找人”服务发挥了主动、高效、精准的作用。除此之外,常宁市民政局更是积极发动村(社区)、乡镇、市三级党员干部加入“政策找人”的队伍,及时为身遇临时困难的群众送上救助,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仅今年6月以来,就主动发现41个重大困难的家庭,共发放救助金15.4万元。
“多元”救助更走心
今年9月,水口山镇的刘忠平一家又喜又愁。喜的是大女儿今年考上了南华大学,愁的是学费没有着落。刘忠平是退捕渔民,三级肢体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三个小孩都在上学,家里全部经济来源除了每个月的低保救助金1620元,只有妻子偶尔打零工挣的钱。收到刘忠平的求助后,常宁市民政局认为其家庭为典型的缺少经济收入和劳动力成员,且教育生活开支巨大的家庭,决定予以救助金3500元,用于其大女儿上学学费。在走访审核过程中,常宁民政局工作人员细心发现,刘忠平大女儿一直躲在房间,不愿意出来和人沟通。通过多方了解得知,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小女孩性格越来越内向。工作人员对小女孩进行耐心贴心的疏导,逐渐扭转了其悲观偏激的心态。刘忠平的邻居看到小女孩的变化都不断感叹:“这小孩的变化真的太大了,你们真的是这一家人的‘救命恩人’!”
救助服务困难群众,常宁民政部门正在探索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救助朝多元救助的模式进行转变。在走心的兜底保障服务中,让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强烈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