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衡阳影视 > 衡阳视听 > 本土新闻 > 正文:

《追寻·百姓身边的现代化》——衡阳的非公经济

2024-12-16 16:32:19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李辉军、欧阳胜梅 周孝芳
分享到:
 

第二十九集:衡阳的非公经济

主持人:《追寻》带你感受百姓身边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分享的话题是“衡阳的非公经济”。

主持人: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和非集体成分。

解放前,衡阳非公经济是绝对的经济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市接受改造的工商业为3078户,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此后的20多年里,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占居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此期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十年动乱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到巨大的破坏,衡阳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被遏制状态。到1977年底,衡阳个体经济基本消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主持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经济重新扬帆起航,非公有制经济和着时代的节拍开始焕发新的生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城乡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1986年底,衡阳个体工商户增至3.77万户,5.71万人。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私营经济的幼苗。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此后,国家出台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一系列规章,私营经济的发展由此步入法制化轨道。随着政策的松动,同时出于谋生和致富的渴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到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博风击浪,一展身手。

主持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解放思想大潮涌动而出,同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经济发展突破传统体制束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姓“社”姓“资”争论而进入低潮徘徊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衡阳市委、市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把振兴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衡阳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和壮大。

屈玖生:非公经济大发展,给了我们民营企业一个很大的舞台。让我们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从此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以优良品种,优质服务回报社会。

主持人: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范围由原先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的服务业逐渐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扩展。据统计,在整个经济体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非公经济从微不足道到占据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主持人:本期“非公经济”的话题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下期我们来聊一聊百姓身边的综合保税区。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