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年】过年干塘
年味是什么,不仅是穿在身上的新衣裳、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更是过年的乡情年俗:打糍粑、杀年猪、贴春联、祭灶王、干年塘……
当寒风一阵紧似一阵,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院子前面的那口池塘,迎来了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干塘。这仿佛是大自然在岁末,给予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最慷慨的馈赠,承载着无尽的期待与喜悦。
干塘的日子,通常选在腊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天还未大亮,村里的大人们便开始在池塘边忙碌起来。抽水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静谧,仿佛奏响了一曲丰收的前奏。池塘里的水,在这轰鸣声中缓缓下降,水面上泛起层层细密的涟漪,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告别的故事。
我们这些小孩子,像一群欢快雀跃的小鸟,紧紧跟在大人身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演出的开场。当看到鱼儿因水位下降而开始慌乱地游动,兴奋的呼喊声此消彼长,打破了冬日的寂静。
中午时分,池塘边燃起了一堆温暖的篝火。熊熊火焰在寒风中跳跃,这是为即将下水的村民们准备的温暖港湾。随着水位持续下降,池塘底部的淤泥逐渐袒露,那股熟悉的泥土气息弥漫开来。鱼儿们越发不安,它们急促地游动,搅起一片片浑浊的水花,仿佛在做最后的挣扎。这时,大人们纷纷脱掉鞋袜下到池塘里,他们有的拉网,有的徒手捉鱼,呼喊声、欢笑声在池塘上空回荡。
然而,冬日的低温让捉鱼变得并不轻松。大人们的手指常常被冻得僵硬,好不容易捉到手中的鱼,一个不留神又溜走了。岸上的观众们急得跺脚,忍不住尖叫起来,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场紧张的捉鱼大战之中。还有些藏得巧妙的鱼,捉鱼的大人未能察觉,眼尖的孩子们便在岸上左指右指,大声呼喊着提醒,希望大人们能抓住那条“漏网之鱼”。一条条大鱼被放进箩筐里,一个个箩筐很快被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散发着浓郁的鱼腥气,那是丰收的气息,也是喜悦的味道。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池塘里的大鱼基本被捕捞完毕。大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上岸,前往晒谷坪进行分配。此时的池塘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我们挽起袖子和裤腿,争先恐后地踏进那齐膝深的淤泥中。淤泥软软的、滑滑的,仿佛一双温柔而调皮的手,轻轻挠着我们的脚底,痒得大家咯咯直笑。大家猫着腰,眼睛瞪得像铜铃一般,在浑浊的泥水里仔细搜寻着每一个“猎物”。每捉到一条小鱼或一只泥鳅,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孩子们的“战利品”无需统一分配,可以各自带回家。这不仅是收获的象征,更是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当夜幕降临,整个村子都被鱼肉的鲜香所萦绕。家里会将分到的鱼,一部分放在桶里养上几天,成为大年夜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寓意“年年有余”;一部分做成一碗碗鱼冻,用作春节期间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还有一部分则被腌制烘烤成腊鱼,留作日后慢慢享用。
过年干塘,干的是池塘的水,收获的是满溢的喜悦,留下的是深深的乡情,以及对生活那份炽烈的热爱。如今,离开乡村多年,那份过年干塘的热闹与欢乐却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它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是故乡给予我的最珍贵的回忆。
(作者:胡春雷,祁东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