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饺子香 暖暖关爱情——衡阳市残联组织开展第四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王薪迪报道 3月15日,由衡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南华大学承办的“爱心相伴·温暖同行”助残志愿服务项目第四期活动在珠晖区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浓浓饺子香·暖暖关爱情”,志愿者们深入残疾人家庭,通过上门入户包饺子等暖心行动传递关怀与温暖。
为保障服务质量,3月13日晚9点半,项目负责人詹晶老师通过线上会议,对全体志愿者进行了专题培训。詹老师反复强调:“助残服务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心灵的交流。面对残疾人时,要始终保持尊重与耐心,倾听他们的需求,用平等的姿态传递关怀。”会议还通过情景模拟,指导志愿者如何避免“过度帮助”或“刻意疏离”,例如交流时保持自然视线高度、根据家庭习惯调整服务方式等。
此外,活动筹备组提前与社区对接,筛选出20户急需关怀的残疾人家庭,并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定制服务方案。项目组为每户家庭准备了包含面粉、饺子皮、肉馅的“爱心物资包”,既满足家庭用餐需求,又能通过共同劳动拉近距离。志愿者们还携带了一次性手套、桌布等工具,确保服务过程卫生、安全。
3月15日,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带着物资奔赴珠晖区多个社区。在肢体残疾人蒋阿姨家中,志愿者一进门便注意到她家厨房操作台较高,不便揉面。他们立刻调整计划,主动将案板搬到客厅茶几上,与张阿姨围坐在一起备料。张阿姨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包饺子麻烦,今天有你们帮忙,我这腿脚不方便的人也能参与,心里热乎乎的!”另一组志愿者在听障人士刘先生家中,特意放慢动作,用手势和写字板与他交流饺子馅的咸淡偏好,刘先生笑着竖起大拇指,在纸上写下“家的味道”。
活动中,志愿者们不仅包饺子,更主动分担家务、倾听故事。独居的视障人士于爷爷拉着志愿者的手,讲述年轻时工作的经历,学生们一边擀皮一边聆听,临走前还将饺子整整齐齐码进冰箱冷冻层,并贴上便签注明口味。这一幕幕温暖的互动,让原本计划3小时的活动延长至下午5点,许多志愿者离开时,口袋里被塞满了居民硬塞的水果和糖果。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分享自己的心得:“我们带去的是饺子,收获的却是对生命的理解。残疾人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被看见、被需要的能力。”许多家庭也向社区反馈,这种“不刻意、不打扰”的陪伴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与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物资设计暗藏巧思:赠送的肉馅、面粉等既是对传统“送温暖”形式的延续,又为残疾人家庭后续自制面食提供便利;而共同包饺子的过程,则让受助者从“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授者”,不少残疾人主动展示独家调馅技巧,让志愿服务成为双向互动的情感联结。
据悉,衡阳市残联的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四次不同形式的助残志愿活动,已深入100余户残障人士家庭,为残障人士带去了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以顽强拼搏的意志砥砺奋进。
春日傍晚,缕缕饺子香气从这些残疾人家庭的窗口飘出,正如同绵绵春雨,浸润着这座城市和谐共融的土壤。未来,南华大学的红马甲队伍将继续书写更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