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富贵丨从“一”字探索“大义”
█方富贵
秘境 刘东华摄
身处在信息洪流席卷的时代,我们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漂流,被无数的选择和价值观念裹挟着前行。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儒、释、道文化的智慧时,会发现它们虽表面各自独立,却在深层次上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简单而深邃的“一”字。而这个“一”字,正是对“大义”最为凝练的诠释。
“一”字,简约至极却蕴含无穷奥秘,它象征着宇宙的初始本源、万物的和谐统一,更指向人心性的终极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短短数语,不仅道尽宇宙的生成与演变,更暗示着万物归一的深厚哲理。它如同一条纽带,将儒、释、道三种文化思想紧密相连,指引我们走向心灵的归宿。《中庸》亦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个统一的真理,追寻这一真理的过程,便是我们每个人的修身养性之路。正如古人所言:“一言九鼎”,在追寻“大义”的过程中,这个“一”字既是指向的目标,更是行动的指南。
仁爱 周小青摄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吾道一以贯之”,着重强调“一”是贯穿儒文化思想的核心。儒文化所倡导的“仁”,绝非单纯的道德情感,而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与担当。从个人的修养到家庭的和谐,再到国家的治理,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安宁。这种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理念,即便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仁者爱人”,这是儒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在现代社会,践行“大义”就是把“仁”融入日常生活。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真诚的帮助,都是"义"的体现。《论语》曰:“君子以文修身,以德治国。”当我们把“仁”的精神注入生活细节,就能感受到“大义”的光芒。
道文化同样对“一”的哲学意蕴有着深刻阐释。老子提出的“大道至简”,强调了回归朴素、纯粹的本源。万物皆由“一”而生,所有的复杂现象,最终都可以追溯到那个简单的起点。在道文化思想中,“无为而治”是其核心理念之一。这并不是消极的放任,而是一种顺应自然法则、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智慧。所谓“厚德载物”,正是对“一”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现代社会节奏飞快,许多人迷失物质追求中,忽视了内心的声音。道文化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以简驭繁,返璞归真,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通过内心的深度反思与适时调整,我们便能觅得属于自己的“大义”,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璞真 周小青摄
释文化则从心性独特角度阐释“一”的真谛。“万法归一,心性本净”揭示出,修行的目的在于超脱世俗的分别心与执着念,回归到清净与圆满的本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对这种境界的深刻阐释。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人们常常感到迷茫与无助。释文化引导我们通过内观与反思,倾听内心的声音。《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启示我们,所有的烦恼与执着,终将在内心的宁静中解脱。
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时代,在追求“大义”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就像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真正的“大义”不仅在于认知,更在于实践。当我们面对职场竞争时,是否能坚持正直?当利益冲突时,是否能顾全大局?当面对侵略者时,是否能挺身而出?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恰恰是检验“大义”的试金石。
心性 周小青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诗,道出了"大义"的最高境界。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古人那样舍生取义,但在日常生活中坚守原则、帮助他人、贡献社会,乃至居安思危,这些都是“大义”的具体体现。每个善举都能在社会的河流中激起涟漪,推动着我们共同的进步。
践行“大义”,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让我们携手追寻“大义”,在“一”的境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无论是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顺应,还是释家的内观,都是我们实现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坚定 周小青摄
在人生旅途中,愿我们都能成为追寻“大义”的坚定践行者,让心灵的归宿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诚如古诗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并肩前行,探索深邃而真实的“大义”。在这条路上,或许我们会遭遇风雨,但只要心中秉持“大义”,便能在风雨中笃定前行,迎接灿烂阳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一”字不仅是一个字,它承载着我们对“大义”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让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体悟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每一个抉择,每一回坚持,都是践行“大义”。愿我们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光芒四射,让“大义”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辉。
秘境 徐瑞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