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关爱服务篇|周健:用母爱点亮“星”空 以坚守铺就“孤独”之路

2025-05-06 09:33:43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卢幼莲 周孝芳 刘勇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卢幼莲 周孝芳 通讯员刘勇报道 在衡阳,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命运的重负,用不屈的意志陪伴儿子走出孤独的黑夜;她更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三所儿童康复中心,将母爱化作希望的灯塔,照亮更多“星星的孩子”的前行之路。她就是周健,一位普通却又伟大的母亲,一位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坚守者和开拓者。

风雨突至,她选择与命运抗争

周健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有着自己的小家庭,一双可爱的儿女,一份不错的工作,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可随着儿子新新一天天长大,一些“异常”的信号开始显现:不应人、不说话、不会叫妈妈、爱看旋转物体、情绪莫名恐惧……这些看似“个性”的表现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忧患。

新新两岁半时,周健带着儿子前往长沙湘雅附二医院,经过一系列地观察与测试后,被医生告知:“你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这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先天性发育障碍疾病,尚无明确的病因,且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愈。”这句话尽管过去十五年了,至今她还能一字不差地记起。这是医生在经过一系列认真观察与科学测试后,给儿子下的权威诊断。这一纸诊断将她推入无尽深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判决,周健曾崩溃、挣扎,甚至萌生绝望念头。可是当她绝望无助的眼神投向儿子可爱稚嫩的笑脸时,她知道自己不可以放弃。她擦干眼泪、收起悲伤,毅然辞去工作,把女儿交给外公外婆,独自带着儿子踏上了漫长艰苦的康复之路。

母爱无声,她为孩子重建世界

在长沙的康复中心,周健以“三心”——爱心、耐心、恒心,陪伴新新从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起,吃喝拉撒,这接近于本能的事情,对新新来说也是要学习的科目。因为伴有智力障碍和感知觉异常,新新的学习是以百遍、千遍为单位,甚至以年来计算:认识常见水果和动物,桌面教学差不多有200次;学习40秒的手指操,学了1个月;学习原地跳花上了半年;学习表达需求的言语是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开始有的……

每一个深夜,她都在灯下学习孤独症相关专业知识;每一个清晨,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投入新的康复训练。她走访无数城市,求教无数专家,只为找出一条通向希望的路。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在长沙五年的康复训练,新新从一个凯纳孤独症孩子,逐渐变得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能够自理,甚至成为生活中的“小暖男”。

如今的新新不仅能轻松完成生活自理,也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能帮忙做家务,认识和使用不同的公共设施、遵守最基础的社会规则,慢慢克服了复杂环境和嘈杂声音对他的影响,无论在什么场所不再有出现恐惧的情绪。他的世界正在被母爱一点点修复,而他本身,也让妈妈很欣慰。

“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同的打开方式”,周健说,她愿意用余生,陪着孩子慢慢走,过“别样精彩”的人生。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哪怕命运以沉重开局,只要不放弃,就能走出自己的光芒。

 

创办康复中心,为更多家庭点燃希望

21世纪初,在“孤独症”知识普及极度缺乏,专业康复机构稀缺的大背景下,在面对孤独症孩子时,家长不知所措,普校拒收,路人歧视,求教无门时,周健作为一名孤独症儿童家长,从发现孩子异常到医院确诊再到异地康复训练,这一路走来她深知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艰辛与不易。

那时的衡山、衡东,尚无一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怀着让更多孩子不再奔波、让更多家庭不再孤独的信念,积累多年经验并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周健,决心将爱与经验传递下去。2016年,她在衡东县开办了第一家非营利性儿童康复中心。这是她献给孩子,也献给所有特殊儿童家庭的礼物。自此,她便在衡阳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事业这条路上奋力拼搏。

该康复中心的设立,极大缓解了衡山与衡东两县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减少了奔波异地的痛苦,让更多孩子可以就近接受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在这里,孩子们接受专业干预,家长们得到理解与支持,社会也透过这扇窗户,更加理解和包容“星星的孩子”。

2018年,应家长们的呼声,她在衡阳县开设了第二家非营利性儿童康复中心,接着又在衡阳高新区开设了第三家康复中心,填补了区域服务的空白。

从带着孩子天南地北四处求医的母亲,到创办三所康复训练机构的特殊学校校长,周健迄今已支持帮助1000多名“星星的孩子”。 她见证了孤独症群体从少为人所知到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接纳,孤独症康复工作正逐渐得到全社会支持。

持续学习提升,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9年来,1000个孩子经过康复训练有了可喜的变化,但面对取得的成绩,周健高兴不起来,一个个无助的孩子,一个个求助的家庭,让她陷入地深深的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康复训练方法?我们还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建立大龄孤独症群体终身支持体系?…一个个问题让她无法停止思考,也更加坚定她学习的信心。

自干这行开始,她白天奔波于教学与机构运营,夜晚则沉浸在资料学习与课程优化之中。她不断前往全国各地参加行业会议,掌握最新动态,建立多种员工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她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托举起这些孩子的明天。

面临日复一日的疲惫和辛苦,但只要孩子们能够今天比昨天好、这个月比上个月好、今年比去年好,周健就会感到很欣慰。

正如周健所说:“我们康复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完美,而是让孩子能够学会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她深知每一个孤独症孩子家长经历过浸透着绝望和悲剧的生命转向,而且部分家长跟她一样心里会有一个执念,那就是,比自己的孤独症孩子晚走一分钟,也要替孩子多撑一分钟的风雨。

从一个母亲到一位康复中心的创办者,周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她不仅改变了自己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在衡阳的土地上,为无数孤独症儿童和家庭点亮了一片希望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