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衡阳县六塘完小:校长带个“放牛班”,春日“牧童”笛声扬

2025-05-06 16:44:0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欧阳向前 杨娜报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竖笛声脆,童谣声醉。4月30日,衡阳县演陂镇六塘完小校长高红卫像往常一样,把23个学生带到校外,把音乐课开设在山间。

教学现场,高红卫把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改编成带有黄梅戏韵味的童谣歌曲,从习谱、指法、吹奏的力度、气息控制以及站姿的正确性,以获得最佳的音质和音准。其中两位初学竖笛的学生,把握不准口风强弱,时常发出刺耳的声音。高红卫耐心地教他们听鸟的叫声,体会鸟是如何调节鸣管气流大小和压力,帮助他们逐一调音,听辨音准,调节口风,直到都能达到音准一致了。师生们沉浸式地奏唱着,清脆的笛声和悠扬的歌声,和着大自然的声响,在山间回荡。

如今,六塘完小校园内外,便经常有竖笛“演唱会”,甚至还有多种器乐伴奏的《春天在哪里》《红星歌》、清朝袁枚的诗《所见》改编成童谣等展演,吸引师生和村民驻足观赏,拍手称赞。“为什么要开设户外课堂?因为天籁是最美妙的自然音响。”高红卫说,“风吹水流、鸟鸣蛙鼓,学生身临其境、身心愉悦,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了。”

如何创建美育“一校一品”?今春上任六塘完小校长的高红卫,在开学时便思索起来。针对山村学校特点,结合自己身为衡阳县音乐家协会民族器乐组理事的器乐特长,他决定从最简单的竖笛和童谣入手,先后在各年级遴选了68位学生加入竖笛兴趣小组,成立“牧笛班”。

效果好不好,学生和村民最有发言权。五年级学生周菁菁和仇倩说,自从加入竖笛兴趣小组,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杠杠的在分裂,而且手机、电视瘾也没有了。“孩子们有幸遇到高校长,教会他们习谱唱歌、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欢乐。”“花竖笛小钱、办音乐大事,我代表家长感谢你!”……这些都是高红卫经常把教学情况发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很多村民由衷地评论。

谈及未来的美育工作,高红卫的眼光变得更加光亮起来。学校将认真贯彻省教育厅近期颁布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通过竖笛班以点带面,结合学校现有的美育基础,加强师资培训,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以菜单式纳入教学课程,保障每周不少于4课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让乡村孩子在本校就能享受高质量艺术教育。

这个“放牛班”,在春日的暖阳下,以竖笛艺术为光合作用,将会让“牧童”成材,让美育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