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关爱服务篇|谭丽萍:折翼母亲重拾自信,托起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2025-05-07 16:42:00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李辉军 王平果 孙云飞 刘勇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李辉军 王平果 孙云飞 通讯员刘勇报道 “我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小事。”2025年3月的一天,衡阳市珠晖区仁恩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热闹非凡,有人正做着手工,有人在直播带货,穿梭在人群中的谭丽萍笑着说,“我要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留下最后一点力气,帮助儿子活下来

谭丽萍出生于1967年2月。那年,父亲是冶金厂一名普通职工,母亲在衡山县一所乡村小学任教。12岁时,谭丽萍随母亲工作调动,迁进冶金社区后,直至今日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从小就活泼可爱的谭丽萍很是招人喜欢,走到哪里都能汇聚赞美的目光。孩童时期的谭丽萍是快乐的,加上弟弟,一家四口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好,但基本算得上衣食无忧。厂区大院独特文化的影响下,工厂子弟的自豪感早早就种植在谭丽萍身上,这让她对日后的生活变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上学、工作、生活,直至结婚,谭丽萍被牢牢锁定在冶金这块热土上。1991年,谭丽萍与同为冶金子弟的丈夫结了婚,婚后夫妻的小日子简单且快乐。

1994年6月,谭丽萍迎来了自己的宝宝,小男孩李玮出生了。谭丽萍以为,从此人生幸福翻倍了,然而,现实却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1995年初春,大地还在寒冬的气温发抖,那一天,七个月的李玮突然发起高烧来,谭丽萍至今都还清晰记得,自己将儿子从被子中抱起来,小家伙在怀里猛烈抽搐的样子。

就像是被无数道电流不停击中他的身体,谭丽萍害怕极了。

这一天,也彻底改变了谭丽萍的命运。从此,只要一感冒李玮就会抽搐,再后来,不感冒也开始抽搐起来。后来经医院确诊,李玮被诊断因高烧引起癫痫。

随后谭丽萍与丈夫带着孩子奔波全国各地就医。

2003年,夫妻二人带着9岁的李玮来到北京,他们要为儿子康复作最后一搏。然后,两次开颅手术不但没让李玮好转,反而影响了李玮的智力与肢体动作,儿子病情变糟了。

随之而来的,家庭也发生裂变。首先是经济,原本宽松的经济越来越紧张,然后,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因小孩治病出现裂缝,谭丽萍成了单亲妈妈中的一员。

而此时,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谭丽萍,只能靠解放路口摆地摊、街边卖早餐以及打零散工来养活自己与儿子。

工厂子弟的自豪感,在残酷的生活面前,被击得粉碎,谭丽萍来不及理会旁人的嘲笑,她要留下有限的力气,帮助儿子活下来。

做好这份工作,远比想像更难

谢芳,一位土生土长的冶金人、冶金社区家喻户晓的人物——原冶金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在大疫情来临之前,被组织委托重组冶金社区服务工作。

卑微生活着的谭丽萍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命运会将自己与这样一位大人物联系起来。

2018年,在衡阳市残联、区残联、衡阳市政协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八一建军节这天,由谢芳带头筹资组建的衡阳市珠晖区仁恩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而这一天,也成了谭丽萍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也许是老天有意安排,带着儿子到处求医的谭丽萍找到了谢芳,这也让谢芳眼前一亮,没错了,这位母亲身上的细心与坚毅,不正是仁恩中心最需要的人选吗!谢芳的诚意邀请,让深陷泥潭的谭丽萍即惊喜又忐忑。惊喜的是儿子有了一个好去处,有了一个更大的天地,忐忑是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此项工作,辜负了谢芳的一番好意。

有时候,没有选择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谭丽萍放下心理包袱,成为仁恩中心的创办人之一。角色的转换带给了谭丽萍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从不敢带儿子出门,怕别人知道我有这么个儿子。”谭丽萍双手十指紧扣,随后笑了起来,“现在,我的生活彻底不一样了。仁恩中心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儿子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我也找到了自我价值。”

“谭丽萍的最大变化就是笑容多了,”谢芳目光中全是赞许,“人变得自信、自立、自强乐观了。”

仁恩中心是一家“以托养为基础,康复为目的”的民非企业。资金来源仅靠各级残联机构拨款维持运营。托养对象都是本辖区适龄残疾人,这些学员们要么有沟通障碍,要么行为不能自控。在这里工作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谭丽萍经常身兼数职,既当老师又当保育员,有时充当后勤人员。

事实上,做好这份工作,远比想像更难。

招收的学员中,包含20来个智障学员和20来个精障学员,他们除了年龄段不同,对应教育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残障孩子或沉默寡言,或情绪失控,光是教学简单生活自理,对于中心骨干老师谭丽萍来说,都是一项巨大挑战。教穿衣时,谭丽萍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手把手地示范,一个简单的系扣子动作,有些孩子要学上百遍,谭丽萍告诉自己不能厌烦,始终给予鼓励的微笑;教吃饭时,面对孩子们打翻饭菜、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的状况,谭丽萍默默收拾,再重新开始。

比起生活自理,做好心理建设明显要难得多。自闭症学员陈璨性格固执且古怪,谭丽萍记得一个下雨的星期五晚上,她正在家看书,突然收到陈璨妈妈发来视频,视频中陈璨背着书包从出租屋往外面走。

谭丽萍了解情况后,顾不上外面倾盆大雨,叮嘱自己85岁的母亲照顾李玮,自己打着伞找了过去。等谭丽萍赶到时陈璨身边时,看着他蹲在公交车站的可怜模样,谭丽萍眼角滑过一丝泪痕,“今晚没有公交车了,你跟我回去,我们去吃好吃的好不好?”陈璨只是摇头,无论怎么劝都没用。这时一辆公交车到站,陈璨冲上去不肯下来,陈璨妈妈急得蹲在雨中大哭起来。

无力,深深的无力感印在谭丽萍脑中。

在谭丽萍的日常中,家访也是家常便饭。

患有二级智障的学员杨亮华,在她还年幼时母亲因病去世,她跟着同样智障的父亲一起生活。春节前去家访,杨亮华乱成一团的家让人不敢进屋,就连床上的被子都是湿的。谭丽萍组织老师们将杨亮华家收拾的干干净净,另外还送来了三床新棉被。“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遇到的困难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帮助,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学习与成长。”谭丽萍说,“家长们和我一样,大家都在困境中摸索前行。所以,每当家长们遇到问题,我们都会相互分享经验。”

这里没有歧视,就像一个大家庭

2025年三月的一天,仁恩中心大厅内热闹非凡,有人正在为清明赶制纸花,直播一角正在助农带货,除了学员们,也有社区的老人参与其中,大家说说笑笑,仿佛手中的纸花也变得开心起来。

智障女孩罗佳来到仁恩中心已7年,她除了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手工制品,与人沟通起来也已毫无压力。“我们不叫她谭老师,我们都喜欢叫她谭阿姨,她就是我们的阿姨。”罗佳一边做手工,一边咧嘴笑着。旁边的几个学员着附合着,“对,我们都叫她谭阿姨。”

“我女儿最喜欢这里,这里没有歧视,就像一个大家庭。”罗佳妈妈转动着手中的纸花,“有谭老师的陪伴是孩子们的幸运,也是我们家长的幸运。”

“谭老师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有困难的学员。”一位参与手工制作的奶奶说,“之前,高辰曦妈妈生病住院,谭老师赶到医院,带着水果还拿了些现金,帮助高辰曦妈妈康复。”

随着仁恩中心大堂内的“七嘴八舌”,更多与谭丽萍有关的故事也被扒了出来。

“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个人哪有那么大的能力,都是孩子们自己努力以及团队的功劳。”面对大家的赞美,谭丽萍不好意思起来,“你看那边的助农直播带货,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我只是为他们配好设备。”

早在几年前,谭丽萍的脑海就跳出一个想法,她想让孩子们学习网红们,试试直播带货。于是,谭丽萍一边联系爱心企业筹备货源,一边指导学员学习带货话术。可是,困难如潮水般涌来,就算是正常人做好直播已经很难,何况是这些智力有障碍的学员们。

谭丽萍清楚记得,仁恩中心的第一次直播那天,直播间冷冷清清,只有几个观众入场。原本就表达的不够清晰的孩子们,更是紧张的不知所措,看到这一幕,谭丽萍心里五味杂成,但还是打起精神安慰和鼓励学员。

因为坚持,直播间慢慢热闹起来,点赞、评论和下单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看到这些孩子们努力的样子,太感动了,她们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不屈不挠。”一次,有一位爱心人士在直播间留言。

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今,仁恩中心的带货直播间已在圈内小有名气,除了销量越来越好,主动送上门的助农货品也日渐丰富起来。

“通过直播带货,孩子们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信,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于如此收获,谭丽萍很是欣慰。

在这条荆棘的路上,我并非独行

自2018年建立以来,衡阳市珠晖区仁恩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已运行8年。期间,服务中心帮服了70余名学员的同时,也收获了获得2024年湖南省残疾人托养机构评估4A等级、2024湖南省助残志愿服务组织最佳文明实践单位以及湖南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衡阳赛区最佳组织奖等多项荣誉。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要感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残障群体的帮扶政策,省、市、区残联在康复资源上的大力支持,帮助了学员们更快成长,经济上的多重补贴,为仁恩中心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谭丽萍在采访中说,“然后要感谢志同道合的团队,面对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大家团结一致从不抱怨,一起出谋划策,将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学员身上。”

关于未来,谭丽萍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残疾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力量,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最后,我也由衷感谢曾经那个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自己。在这条荆棘的路上,我并非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