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专题|骨科二区护理团队:守护生命,温暖每一步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王珂报道 晨光熹微时,骨科病房的灯已然亮了。护士小邓轻手轻脚地推开病房门,手里握着血压计,像握着一件神圣的法器。三床的老爷爷昨天刚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此刻正皱着眉头数天花板上的斑点。"老爷子,咱们量个血压。"她声音轻柔,仿佛怕惊醒了那些尚未散去的疼痛。这是五月十二日的清晨,国际护士节,骨科病房与往日并无二致——依然充斥着消毒水味、呻吟声,以及那些藏在白色制服下的温柔坚韧。
骨科护士的手是极特别的。它们既要像工匠般精确——打针抽血的时候要针针见血,牵引时要计算精确的重量角度;又要如诗人般敏感——为老人翻身时能感知其骨骼的脆弱,给大家做康复时能察觉其肌肉的颤抖。周玲护士长曾经救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命,是某次下午查房时发现病人不在床,得知患者患有抑郁症可能有自杀倾向。上报科主任后,我们辗转在医院的河边找到了患者,周护士长那时不顾一切拼命将患者从河里拉了回来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交班时她边调整着四床小伙子的外固定支架边说“我们骨科护士啊,得有点铁骨,也得有点柔肠。”青年因车祸导致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的钢针穿透皮肉,像某种残酷的现代艺术。周护士长调整针道时的专注神情,仿佛是在修复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
在忙碌的工作中,病房里的时间被切割成以疼痛为单位的碎片。上午九点,十七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需要输液治疗;十点半,给那位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奶奶做CPM机时,要留意她眼眶里打转的泪水;下午两点,术后第三天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该下床活动了。王护士在护士站快速记录着,她的鼠标键在"疼痛评分"一栏稍作停顿——这些数字背后,是某个身体部位正在发生的微型地震。骨科护士们都练就了特殊的"疼痛翻译"本领,能将病人含糊的"就是难受"解码成具体的胀痛、刺痛或钝痛,再转换成医生看得懂的专业术语。
中午的护士值班室里,几个护士轮流吃着盒饭。她们谈论着早晨的病例,言语间夹杂着解剖学术语和市井玩笑。"早上那个肩关节脱位的小伙子,复位的时候疼得把咱们护工老刘的手都掐紫了。"可不是嘛,疼的哇哇大叫,病房里面还以为我们把他怎么了呢。"饭盒旁边放着不知谁送来的一束康乃馨,卡片上写着"护士节快乐"。花很美,但没人有空找花瓶。骨科护士的节日祝福往往是这样——被夹在换药、打针和治疗之间,像X光片上的某个模糊阴影,知道它在那里,却无暇细看。
下午的康复区永远热闹得像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园。周护士扶着一位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太太练习行走,老太太抓着助行器的手青筋凸起,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阿姨加油,咱们数到十就休息。”周护士的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鼓励。不远处的病房,年轻的罗护士正在教肩袖修补术后的阿姨做钟摆运动,"想象你的手在荡秋千",她自己的手指在空气中优雅地舞动。骨科护士都懂得,那些钢钉钢板重塑的不仅是骨骼结构,更是一个个被意外击碎的生活。她们的鼓励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基于对骨骼愈合每个阶段的精确了解——知道何时该push,何时该hold。
夜幕降临后,骨科病房进入另一种节奏。止痛针的请求此起彼伏,监护仪的报警声偶尔响起。急诊送来一个踝关节扭伤的高中生。值班的小阳护士一边安抚哭红脸的女孩,一边熟练地准备冰袋。"会有点凉哦,"她将冰敷袋包在在肿胀的踝部时,女孩倒吸冷气的声音与窗外渐起的蝉鸣奇妙地重合。处置完毕,晚班小阳推着治疗车走过昏暗的走廊,听见12床的老教授在背唐诗。他因不慎摔伤致股骨颈骨折,却坚持每天背诵诗歌锻炼记忆力。"护士姑娘,"他叫住小阳,"你知道'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吗?"小阳想了想回答到:"爷爷,这诗生僻的很,我那会啊"他得意地笑了说"下一句是板荡识诚臣",这个笑容让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暂时忘记了疼痛。
早晨夜班交接时,夜班护士小邓的声音已带着沙哑。她与白班老师交流着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5床需要每两小时翻身预防压疮,12床的镇痛泵快空了要提前准备,今天有5台手术,术前准备已完善……白班护士离开前,看了眼墙上贴着的"庆祝5.12护士节"横幅,笑了笑。这就是骨科护士最真实的样子——在血与泪、钢与骨的世界里,做那个永远温暖的支点。这个节日没有休假,没有庆典,有的只是更多来自患者和家属的"辛苦了"。当你为一位骨折老人翻完身后听到那声真诚的"谢谢姑娘",这些瞬间比任何鲜花掌声都更让这些温柔的守护者感到满足。在这个以骨骼命名的科室里,真正支撑起患者的,往往是这些穿白色制服的人那比钢铁更坚韧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