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三尺讲台上的"航天精度" ——耒阳四中教师自费搭建薄弱普通中学首个智能硬件课堂

2025-05-20 07:36:01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曹姣雄报道 "英文标识朝上时,齿轮咬合间隙最均匀——这就是航天器零件的安装标准。"在湖南省耒阳市第四中学的电脑室里,信息教师曹姣雄正握着高一级学生朱荣烨的手调整舵机角度。5月19日,这个由教师自筹3000元设备组建的科创小组,完成了首次体感编程实践课。

课桌上,印着"抗干扰设计"的定制排线、带校准功能的实验级舵机,与普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形成鲜明对比。曹姣雄介绍,这些设备是他用三个月工资分批购置的,"当看到学生对着PPT上的零件图叹气,就知道必须让他们摸到真家伙"。在组装环节,学生们发现理论中的"180度初始化"需要盯着调试软件小数点后两位调整,徐继澎同学感慨:"原来科技既需要想象力,更离不开螺丝刀尖的耐心。"

暮色渐沉时,邓奕晗同学编写的程序让智能小车首次直线行驶。车轮摩擦地面的声响中,15个手机同时亮起闪光灯记录轨迹。曹姣雄在设备箱内侧刻着"科创001号"的标签旁,留着这样一段话:"教育不是展示成品,而是让学生体验从打滑的螺丝到平稳行驶的全过程。"该校校长表示,这种"真刀真枪"的实践模式,正在催生更多校本化科创课程。

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薄弱普通中学科创教育如何破局?耒阳四中给出答案:教师情怀可以是最珍贵的"教具"。那些被反复打磨的设备接口,恰如基础教育改革的微观镜像——在最基础的环节筑牢创新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