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季,安全指南来咯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张玲玲报道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毒性复杂,误食中毒事件频发。为保障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请务必遵循以下安全指南:
一、野生蘑菇中毒的致命风险
1.毒性不可预测
我国已发现有毒蘑菇超500种,部分剧毒种类(如白毒伞、致命鹅膏)仅50克即可致命。
2.中毒症状复杂
在我省,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5种类型,有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其中:
胃肠炎型:呕吐、腹泻(潜伏期短,易误判为普通食物中毒)。
急性肝损害型:潜伏期长达6-12小时,存在假愈期,容易给患者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死亡率极高。
3.无特效解毒药
目前仅部分毒素可通过血液净化缓解,多数毒素依赖对症治疗,救治难度大、费用高昂。
二、预防中毒的“安全指南”
1. 绝不采摘
野外蘑菇无论生长环境(草地、树林、公园)是否“干净”,均可能含毒。
许多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仅依靠外观很难准确辨别。
2. 绝不购买
不购买路边摊贩、无资质网店售卖的“野生蘑菇”。
如需食用蘑菇,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如大型超市或正规农贸市场,选择有信誉的商家,确保所购买的蘑菇是经过检验、可安全食用的品种,正规市场售卖的食用菇也需彻底煮熟。
3. 绝不食用
家庭聚餐、农家乐、旅游景点提供的“野生蘑菇菜品”一律拒绝。
对于不认识、不确定的蘑菇,绝对不要食用。
即使是认识的可食用蘑菇,也不要与不认识的蘑菇混在一起烹饪,以免误食有毒蘑菇。
4. 科学宣传
向家中老人、儿童普及毒蘑菇危害,纠正“传统经验”误区。
食用蘑菇后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幻觉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就医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本,以便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类型,及时采取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