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3天,500多亩稻谷已进仓”——岣嵝乡早稻收割见闻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陈曙霞 肖高良 记者唐家华报道 晨光刺破薄雾,三台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惊飞田埂上的白鹭。种粮大户邹玉龙赤脚踩进衡阳县岣嵝乡凤山村还带着露水的稻田,抓起一把稻谷摊在手心,“湿谷收购价1块03,比去年涨了几分钱!”金黄的谷粒从指缝簌簌滑落,在他古铜色的手臂上划出闪亮的轨迹。
70岁的陈朝方坐在自家小院柿子树下,听着两里外稻田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慢悠悠摇起蒲扇。这位凤山村老农的十余亩田地,如今全在邹玉龙的千亩农场版图里。“光土地流转金加补贴就拿了4000多元,顶过去自己种三季粮!”他笑着指向院外柏油路——那里驶过满载稻谷的货车,正开往“角山米业”。
“开镰3天,500多亩稻谷已进粮仓。”邹玉龙跨上田垄,身后收割机正吐出粉碎的秸秆,墨绿色碎末均匀铺满水田。这位全县闻名的种粮大户2021年扎根凤山村时,村里连条农机通道都没有。如今在县里、乡里的支持下,不仅修通机耕道,改善了灌溉设施,村里还包办了水电协调、用工调度。“连田埂纠纷都是支书上门调解”。今年,他又续签了五年合同。
“机械化作业让收割效率翻了几番。”邹玉龙站在田埂上介绍,每台农机日均能完成50到80亩收割任务,上千亩早稻预计一周内就能全部归仓。这种高效率得益于衡阳县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专业农机手提供代收服务,农户按亩支付费用,彻底改变了以往费时费力的传统收割方式。
晌午的稻田化身开放式“就业车间”,64岁的村民老王头戴草帽,利落地将散落田角的稻穗拢成堆。“一天80元工钱,比城里保洁轻松!”她身后,几名中老年村民正配合农机查漏补缺。这种“流转收租+返岗务工”模式,让凤山村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000多元。
“秸秆粉碎还田是晚稻最好的基肥。”邹玉龙弯腰抓起把碎秸秆,黝黑的脸上汗水晶亮。他算了一笔账,少施一次肥,能省好几万。看着眼前一片片稻田,他笑着说,今年光景不错,预计早稻产量能有500来吨,卖谷收入能有100万。
夕阳西下,邹玉龙农场最后一车稻谷运往角山米业。田埂边,几位农民拿着当天的工钱笑逐颜开。晚风拂过刚收割完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稻秆的清香。不远处,几台旋耕机已开进田地翻耕作业——新一轮的晚稻播种即将开始,这片希望的土地又将孕育新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