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44.7万亩早稻大面积开镰收割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王勤 邹健 罗晨曦 记者唐家华报道 盛夏时节,衡阳县44.7万亩早稻大面积开镰收割,当地农村全面开启一年中最繁忙的“双抢”模式。7月15日,距“插完晚稻过‘八一’”还有半个月左右,记者来到衡阳县,从人欢“机鸣”中,实地感受感受当地农民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火热场景。
烈日下,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的农田里,当地种粮大户颜玲龙请来的农机手驾驶着农机,在田间收割早稻、翻耕稻田、栽插晚稻,有序开展“双抢”作业,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主动。
在双美组,一台收割机正在金黄色的稻田里进行收割作业。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金色的稻浪被卷入机械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搅碎排出,大粒饱满的稻谷尽收囊中。半个小时过后,一丘3亩大小的早稻田便收割完毕。随后,收割机停靠在机耕道旁,把饱满的谷粒“哗啦啦”地倒进等候在路边的货车里,再继续收割金灿灿的稻田。
在与双美组相邻的美丽组,平整后的一丘3亩见方的水田里,农机手彭青龙正娴熟地驾驶着高速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站在插秧机上的一位工友,配合着把一盘盘软盘秧苗“喂”入输送带。随着插秧机轰隆隆向前跑,田里水波涌动,8行绿油油的秧苗均匀栽插入田。45分钟不到,原本空旷的水田,便全部“披”上了嫩绿的新装。插秧机“转场”瞬间,彭青龙抽空和笔者说了一句话:“要是在以前,插好这3亩田,我们两个人至少要忙2天半。”
年近半百的颜玲龙,原来一直在广东打工,2008年开始回乡务农,2022年注册成立“湖南青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如今,颜玲龙已承租流转土地1500余亩,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今年,尝到种粮甜头的颜玲龙,把可种早稻的1300余亩稻田“能种就种”,并按照与湖南角山米业有限公司签订的粮食购销合同规定,早稻全部种植“中早39”和“中安2号”。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颜玲龙陆陆续续购买了2台旋耕机、3台高速插秧机、3台收割机等农机。颜玲龙坦言:“有了这些农机,我才敢放心扩大双季稻面积,如果没有这些农机,单靠人工来搞‘双抢’,根本搞不下来——人工搞“双抢”一是费用太高,大户承担不起;二是效率太低,季节等不起。”
农机成为颜玲龙“双抢”作业“主力军”。为不误农时,自7月10日开镰收割以来,颜玲龙采取边收边种的方法,每天合理安排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投入“双抢”,对已收割的稻田马上进行翻耕,用水浸泡一天后就开始机插。“如果我的‘主力军’全部开足马力干活,插完自己的晚稻,在‘八一’节之前,还可为其他农户作业5天左右。”颜玲龙信心满满地说。
衡阳县委书记孙浩介绍,使用农机作业,“双抢”效率大大提升。目前,全县共有1200余台收割机、600余台轮式拖拉机及履带式旋耕机、700余台插秧机奋战在“双抢”一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37%。截至7月16日,全县早稻收割已逾八成,晚稻栽插已逾六成,预计7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双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