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三力”齐增,让光影艺术绽放时代芳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期望他们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光影艺术作为记录时代、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与社会理想。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如何让电影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持续迸发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每位电影工作者需要用实践回答的时代命题。
以崇德尚艺为根基,砥砺初心,厚植光影艺术“生命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创作者对理想的坚守与对道德情操的践行。作品的高度,从来与人格的高度相辅相成。当创作者将个人追求融入时代使命,以纯粹的艺术初心打磨作品,光影艺术便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载体,而成为传递价值、启迪思想的精神媒介。“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道出了艺术生命力的核心密码,唯有以德立身、以艺立命,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成为滋养心灵的永恒养分。因此电影工作者们更需延续这份坚守,留下传世精品,以“戏比天大”的信念雕琢技艺,以高尚的职业操守涵养品格,让光影艺术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始终保持打动人心的本真力量。
以守正创新为路径,扎根时代,增强光影艺术“吸引力”。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守正,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艺术规律与历史真实,始终锚定民族精神的坐标,让文化自信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创新,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用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传递深层价值,让经典题材焕发新活力。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艺术与大众对话的桥梁。脱离时代的作品会失去温度,背离传统的创新会失去根基。好的电影,既能“脚踩大地”汲取生活养分,又能“仰望星空”捕捉时代精神;既从历史深处挖掘民族记忆,又用现代视角解读人文内涵;既保留电影本体的独特魅力,又善用新技术拓展表达边界。守正中的创新,让普罗大众都能从中找到情感支点,使光影艺术始终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连接,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傲立于世界文化舞台。
以人民至上为核心,深耕生活,提升光影艺术“感染力”。列宁曾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艺术的感染力,最终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里。人民不是艺术创作的旁观者,而是核心主角;生活不是灵感的点缀,而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当创作者真正沉入生活肌理,倾听人民的喜怒哀乐,捕捉时代的细微脉动,作品便会自然生长出直抵人心的力量。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应真正走进生活深处,从烟火人间中提炼主题,让艺术形象承载真实的生命体验;也要求传播者如首都电影院般,让每一个文化阵地都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窗口”。这种对生活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让光影艺术超越技术与形式的表层,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纽带,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精神力量。
岁月流转间,时代在传世佳作中留下印记;初心坚守中,艺术“工匠”们在征途上续写华章。光影艺术的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终究源于对崇德尚艺的坚守、对守正创新的执着、对人民至上的践行。栉风沐雨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广大电影工作者应争当传承者、传播者与开拓者,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中国电影事业在代代传承中红火发展,在一次次创新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