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2022级五年制医学专业第八学期临床课程集体备课稳步推进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周琳琳 陈亚军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推动临床教学工作实现同质均衡发展目标,7月16日上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在第二临床学院组织开展202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专业(包含临床、临床(卓越)、口腔、麻醉、儿科、影像等专业方向)第八学期临床课程集体备课活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由第二临床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积极联合第一临床学院、南华临床学院、长沙市中心医院等多所教学单位的优质专家力量共同参与。活动以协同教研为重要工作抓手,通过汇聚多方教学资源与智慧,聚焦临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全面提升临床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系统培育筑牢坚实的教学基础。
▲2022级五年制医学专业第八学期临床课程集体备课启动会
领导致辞聚共识,锚定教学新方向
此次启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学及学生工作部主任陈亚军主持。会上,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刘文捷首先致欢迎辞。他强调,各位一线教师是医学学问传承的“指路明灯”,此次集体备课是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契机。“唯有心无旁骛钻研教学,方能抓住锻造‘金课’的良机。”刘文捷提出,要以“同水平、严要求”为保障,凝聚各院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探索高水平教学方法,集中攻克教学难点与痛点,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临床教学,携手打造“南华教学共同体”,确立南华金课标准。他同时承诺,作为承办方将做好三点保障:一是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二是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三是及时整理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随后,南华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衡阳医学院副院长周洲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集体备课是临床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医学教育“先守正、再创新”的原则下,更需通过这一形式夯实教学基础。针对当前教学方法与创新模式的不足,她提出具体改进方向,即优化教师梯队建设,发挥青年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优势;在内科学等核心课程中引入PBL(问题导向学习)和CBL(案例导向学习)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常态化学生反馈机制,以学生需求反向推动教学优化。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李国庆再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到,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学教研室始终以深厚的教学底蕴为支撑,通过集体备课、试讲等高标准培养模式,助力青年医师成长——备课不仅是青年医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起点,更是成为名师的必经之路,而严格打磨的课程最终将惠及学生,让他们接触到真正的精品课程。他强调,做好集体备课,根本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聚焦核心任务,共绘教学提质蓝图
启动仪式后,各临床教学专家按专业分组,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集体备课中。本次备课覆盖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精准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融合临床实践与教学需求——临床医学专业涵盖儿科学B、内科学A2等九门重点课程,临床医学(卓医)专业涉及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九门核心课程,麻醉学专业包含临床麻醉学、临床技能学4等十一门课程,口腔医学专业涵盖儿童口腔病学、口腔正畸学等八门课程,医学影像学专业涵盖内科学A2、医学生临床沟通与思维教程等四门课程,儿科学专业涵盖外科学2、急诊与灾难医学等五门课程。
▲部分集体备课现场图
围绕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各专业组聚焦七大任务展开深度攻坚:统一教学大纲,推动新版教材资源与临床案例有机融合;同步教学进度,精准锚定每课时教学内容;共识重难点,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充实教学内涵;确定考核方案(原则上沿用2022版方案),以科学评价倒逼教学提质;明确考试范围与时间,构建规范有序的教学闭环;复盘教学实践中的痛点问题,总结授课、见习及考核经验;更新课件PPT模板,突出重难点、精简文字并穿插音视频素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各专业临床教学筑牢标准化根基,更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为打造高质量医学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各附属医院之间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提升了医学教育的同质化水平,更为共铸精品课程、打造医学教育新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标志着南华大学医学教育事业在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望未来,南华大学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们将继续秉持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与能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他们也将继续加强各附属医院之间的教学协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南华大学医学教育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