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晒背”成养生新潮流,中医提醒长时间暴晒易中暑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唐家华报道 进入三伏天,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正式开启。随着“冬病夏治”传统养生理念的普及,“晒背”这一简单易行的养生方式持续升温,在公园、阳台、郊野等场所,随处可见利用日光进行背部养护的市民,成为三伏天里一道独特的健康风景线。
7月21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特意选择阳光适宜的时段,或坐或站,让背部充分接触阳光。有人裹着薄毯露出后背,有人穿着透气的浅色衣物,静静享受日光的“滋养”。社交平台上,“三伏天晒背”相关话题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网友们分享着晒背后的身体变化:“坚持一周后,手脚冰凉的情况好了很多”“晚上睡觉踏实了,不像以前总爱翻身”,养生爱好者们的真实体验让更多人对这一方式产生兴趣。
从中医理论来看,背部是人体阳气运行的关键区域,督脉与多条膀胱经贯穿其中,被誉为“阳脉之海”。三伏天阳气最盛,此时晒背能借助自然阳气补充人体正气,帮助驱散体内寒湿,促进气血循环,尤其适合虚寒体质人群、冬季易犯呼吸道疾病者及亚健康人群。这种“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在现代健康理念的解读下,也得到了一定科学支撑——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助力钙吸收,对骨骼健康有益。
不过,晒背虽益处良多,却并非“人人适宜、多多益善”。多位中医专家提醒,以下几类人群需谨慎尝试: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下易出现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可能诱发不适;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等光敏性疾病患者,紫外线可能加重皮肤损伤;孕妇、高龄老人及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长时间暴晒易导致中暑。
科学晒背需掌握“正确打开方式”。专家建议,时间上应避开正午强光,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此时紫外线强度适中,既能达到养生效果,又可减少晒伤风险。场地优先选择通风避风处,避免在风口或密闭环境中晒背。晒背时可裸露背部或穿浅色透气衣物,同时用帽子、墨镜保护头面部,防止阳光直射造成不适。初次尝试者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后续可根据适应情况逐渐延长,但单次不宜超过30分钟。若过程中出现皮肤发红、头晕、心慌等症状,需立即停止并到阴凉处休息。
晒背后的护理同样重要。结束后应及时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避免饮用冰水;建议间隔2小时再洗澡,防止寒湿之气趁虚而入。市民王女士分享经验:“我每次晒完背都会喝杯温水,过段时间再洗澡,感觉身体很舒服,没有出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