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县域医院超声医学培训-湖南站”在衡阳启动 助力基层超声能力提升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洪灿 记者程聪报道 为提升湖南及周边地区县域医院超声诊断能力与服务水平,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办、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25年县域医院超声医学培训-湖南站”于7月19日至20日在衡阳举行。活动汇聚了众多全国知名超声专家,采取线下理论授课、5G远程病例研讨、县域医院现场带教与超声造影专题工作坊相结合的多元形式,吸引了湖南省数百名超声医师参加。
开幕式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周佳教授主持。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何文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黄秋林教授,湖南省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名誉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启昌教授,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二级调研员谢爱清,衡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小伟出席。
何文教授表示,自国家“千县工程”启动以来,分会已连续3年在20余省份开展县域超声医学培训,累计覆盖县域超声医师逾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基层超声诊疗同质化水平。未来,学会将继续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精准化服务为抓手,推动优质资源扩容,让县域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标准的超声诊疗服务。
培训课程设置丰富多元,融合了线下理论授课、5G远程病例研讨、下沉县域医院现场带教及超声造影专题工作坊。
政策与标准解读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美英作《“千县工程”政策最新进展》专题解读,围绕医共体支持框架、优势专科建设及区域资源整合等维度,深入剖析县级医院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家安教授则权威解读了《县域超声医学中心建设指南》与《超声诊断能力标准》,为县域超声硬件配置、质控体系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实施路径。周佳教授则详细汇报了《湖南省县域医院超声医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及后续跟踪评价机制。
理论授课环节特邀了国内七大超声医学亚专业领域顶尖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品同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罗葆明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袁建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建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任芸芸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曼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骊韬教授,分别围绕血管、浅表、心脏、腹部、妇产、儿科及介入超声的规范化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诊疗规范和诊疗水平要求等进行系统授课。
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采用5G技术进行的“远程病例研讨演示”。浏阳市人民医院、常德市安乡县妇幼保健院与主会场实时连线,专家们对疑难病例进行了即时点评与远程操作指导,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
理论授课后,在何文教授带领下,专家团队分为6组,分别前往衡山县、攸县、湘潭县、安仁县、祁阳市、双峰县的县级人民医院,开展针对性调研与为期半天的现场带教。专家们指导基层医师操作检查,并就操作规范、存图标准、报告书写及疑难病例会诊进行一对一指导。
与此同时,主会场“县域培训超声工作坊—超声造影专题”理论学习同步进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青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绍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波教授、湘雅二医院章鸣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志远教授、长沙市第四医院何秀波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赵永锋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洪灿教授分别就心脏、妇科、肝脏、乳腺、胃肠、甲状腺等部位的超声造影检查规范与临床应用进行了精彩讲解与病例分享。
工作坊的理论学习于20日上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进入实操阶段。该科蒋迪教授、洪灿教授、李媛教授等科室骨干分别进行了心脏、肝脏、妇科、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超声造影的规范化操作演示,学员近距离观摩并积极提问,专家实时答疑解惑,有效强化了实操技能。
本次“县域医院超声医学培训—湖南站”通过创新多元的培训模式,整合全国优质超声资源,为湖南省基层超声医师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技能提升平台。培训不仅有力推动了超声检查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更强化了“千县工程”政策在基层的落地执行。未来,湖南省超声医学界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全国专家的合作,建立健全县域超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助力基层医院超声科实现从“会操作”向“精诊断”的跨越,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超声医疗服务,为健康湖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