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土 > 资讯 > 正文:

今日衡阳·告慰英烈|岳屏山下:烽火记忆映初心,和平画卷展新颜

2025-08-29 15:32:05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赵福中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赵福中 摄影何社成报道 初秋的岳屏山,松柏青翠,忠魂永驻。抗日战争期间,衡阳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辱,那种有我无敌、寸土必争的坚强意志和以弱克强、视死如归的智慧胆识,已成为中国伟大抗战精神的一部分。衡阳保卫战因在抗战中“牺牲最烈、贡献最宏”,让世界记住了这座英雄城市。

烽火遗址:一寸山河一寸血

“1944年8月8日,衡阳城破后,岳屏山仍被第十军残部牢牢守住。预备第十师30团3营的官兵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用刺刀和石块与日军血战至最后一刻……”走进坐落于岳屏山下的衡阳抗战纪念馆,讲解员周倩指着一组复原场景模型,向参观者讲述这段悲壮历史。模型中,战壕交错、弹痕累累,重现了当年岳屏山作为衡阳保卫战“最后防线”的激烈战况——这座海拔仅100米的小山,因战略位置关键,曾是中日双方反复争夺的“血肉堡垒”。

纪念馆内,“战略之城、大义之城、悲壮之城、英雄之城”四个展厅脉络清晰。泛黄的战地电报、锈迹斑斑的步枪、幸存老兵的口述影像,搭配沉浸式投影技术,将衡阳保卫战“血战四十七天”的历史具象化。“衡阳抗战不仅是一城的抵抗,更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支点。”衡阳抗战纪念馆管理科科长彭依霞介绍,馆内特别设置的“全国抗战中的衡阳”展区,通过数据和地图清晰呈现:衡阳保卫战中国守军以17000余人抵抗10万日军进攻,苦战47天,给敌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争取了战略时间,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出纪念馆沿山道上行,衡阳抗战纪念城的主体建筑映入眼帘。18.16米高的纪念塔直插云霄,塔身上“衡阳抗战纪念城”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是2007年景区维修时,按1947年始建时的原貌恢复的题字。塔旁的“和平钟”悬挂于亭中,钟体刻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每逢重要纪念日,都会有市民和学生前来敲钟,钟声穿越岳屏山,警醒着后人不忘来路。

文旅交融:烟火气里见幸福

“以前逛岳屏公园,更多是缅怀历史;现在不一样了,健身步道、儿童乐园一应俱全,每天早上来晨练的人能有上千人。”家住附近的市民李阿姨一边跟着队伍打太极,一边笑着说。如今的岳屏公园,早已不是单一的“纪念场所”:260米长的衡阳抗日保卫战文化墙旁,新增了绿植景观带;南宋“花药寺”遗址附近,修缮后的“春溪古井”旁设了休憩石凳,游客既能追溯“花药春溪龙现爪”的古景,也能随时歇脚饮水。

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岳屏山周边的文旅产业正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衡阳依托“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推出“岳屏山红色研学路线”,将抗战纪念馆、纪念塔、文化墙串联起来,配备专业讲解员和互动体验项目——学生们可以通过模拟电报发送、拼装武器模型等活动,沉浸式感受历史。

“截止到今年8月份,来参观的人数达15万人次,还有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打卡。”彭依霞表示,文旅融合不仅让红色记忆“活”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雁峰区仅围绕岳屏山景区的小店,就新增了20多家。

薪火相传:从历史走向未来

秋日骄阳下,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新生的衡阳城高楼林立、鸟语花香。岳屏山见证了从烽火到繁华的变迁,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和平,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发展,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

如今的岳屏山,既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也是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绿肺”。数据显示,岳屏公园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来感受红色文化的青少年。“我们正在整理更多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料,计划新增‘数字英烈馆’,让年轻人通过扫码就能了解英烈故事。”彭依霞透露,未来还将联动周边社区,开展“抗战记忆进万家”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居民生活。

从1944年的焦土战场,到如今的幸福家园;从1947年始建的纪念塔,到如今的红色文旅胜地,岳屏山下的变迁,是衡阳发展的缩影,更是和平珍贵的见证。当晨练的钟声与纪念馆的讲解声交织,当研学的笑声与文创店的吆喝声相融,这座城市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珍爱和平,才能让幸福之花永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