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今日衡阳・告慰英烈|石鼓书院:从烽火记忆到人间烟火

2025-09-04 23:30:09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邵俊杰 周孝芳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邵俊杰 周孝芳报道 湘水北去,蒸水东来,二水交汇处的石鼓山上,千年书院飞檐翘角,在晨光中静静矗立。曾经,这里曾是衡阳保卫战的重要防御阵地,炮火硝烟染红了江水,如今,石鼓书院内外游人如织,周边街巷烟火升腾,一幅安居乐业的现代画卷在这片英雄土地上徐徐展开。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小山上,始建于唐代,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这座蜚声中外的“千年学府”,有学者将其与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相提并论。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来书院讲学授徒、赋诗作记。

“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军人最多、最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提起“衡阳保卫战”,无法绕开这三个“最”字。也正是这三个“最”字,在无言之中印证了这场战争的惨烈。“衡阳保卫战”又称“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1944年6月18日,经过几次大会战之后的湖南省会长沙不幸陷落,日寇铁蹄,直指衡阳。6月23日,日本调集了10多万兵力对衡阳大举进攻,衡阳守军奋起反击,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衡阳人民在长期抗日救亡斗争锻炼之后,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衡阳,与守军一道,与敌血战47天,为抗日战争后续战役争取到了战略调整时间。但遗憾的是,在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毁于日军的炮火。

2006年,衡阳重修石鼓书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视对历史人物的充分挖掘、凸显乡贤、名宦、大儒的文化痕迹,依托石鼓山奇峰和蒸、湘、耒三水环流的自然风景,从“显山、露水、见秀”的思路出发,通过对地方史志的调查、考证和对石鼓山地形地貌的勘察,巧妙布置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着力体现“古、幽、曲、静、绿”的建设元素,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二者错落点缀、浑然一体。

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整个仿古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主要材料是优质木材和麻石,庄重、典雅,有着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石鼓书院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风格重新修缮的,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恢复了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从书院大门走出,沿湘江风光带漫步,江风拂面,绿树成荫。曾经的战场遗址,如今已是衡阳最热闹的文旅打卡地之一。这座曾刻满历史皱纹的书院,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第二春,为传统文化复兴写下鲜活注脚。在2024年举办的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中,石鼓书院修葺提质,全新迎客。

“周边汇聚了10余家文创产品、文旅新业态的商铺,也经常举办书院主题活动。”石鼓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周边除了有“书院周边”,还引入了文人骚客最爱的“诗酒文化”,招引了一批将美酒与诗歌相融合的沿街商铺,着力打造潇湘夜市酒百家,让这里成为市民游客品味生活、享受时光的好去处。

近年来,石鼓书院内诗词朗诵会、书法展览、传统节庆等活动轮番上演,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此外,书院还诚邀国内外知名文化学者、艺术家共襄盛举,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为了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石鼓书院还开发了一系列与书院文化紧密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精美的书签、典雅的笔记本、古朴的茶具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成为了传播书院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仅是文旅产业,遗址周边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院所在的石鼓区,近年来对湘江、蒸水沿岸进行生态修复,建成了风光带,增设了健身步道、休闲广场和儿童游乐设施。“以前江边环境又脏又乱,现在变成了广场,我们每天都来跳广场舞。”家住附近向阳社区的居民张女士正和姐妹们在广场上排练舞蹈,脸上洋溢着笑容。

夕阳西下,石鼓书院的剪影倒映在江面上,岸边的灯光渐次亮起。烽火岁月已成历史,但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正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今日衡阳,高楼林立、交通便利、人民幸福。近年来,游客们纷至沓来,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他们的欢声笑语与石鼓书院的历史韵味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旅交响乐。

(石鼓区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