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胜梅:从“船山议事厅”看中国规划的上下协同
从“船山议事厅”看中国规划的上下协同之道
——“船山议事厅”第三期观察手记
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规划不仅是一种政策工具,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2025年8月27日,湖南衡阳举行的“船山议事厅”第三期会议,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开展协商议政,为我们观察中国中央与地方规划协同机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这场会议虽聚焦于一域,却深刻反映了中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如何运转,以及如何通过地方实践支撑国家战略的底层逻辑。
一、“船山议事厅”:地方规划的民主与科学缩影
“船山议事厅”作为衡阳市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其名称既蕴含湖湘文化底蕴,也寓意“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在这次会议上,市发改委首先汇报了“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展,21名议事代表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建言献策,五部门现场回应。这种互动并非流于形式,而是中国地方规划编制过程中“集众智、聚共识”的典型体现。
衡阳市的“十五五”规划草案已形成12章54节、约9万字,设立43个专栏,并建立了519个市级重大项目库,总投资近90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成熟的地方规划编制机制:市委提出建议,政府负责编制,发改委具体执行,政协开展协商,人大最终审议。而民意征集环节则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参与渠道,例如市委宣传部发起的“金点子”活动累计获得超300万网络浏览量,收集建议3000余条,最终提炼245条纳入规划。
这一过程表明,地方规划既严格遵循中央的总体部署,又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和民众诉求,体现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
二、地方与中央:规划体系的上下协同
中国的规划体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中央规划位于顶端,地方规划构成基础,二者之间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实现无缝衔接。
首先,中央规划为地方提供方向和框架。 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战略,各地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规划,确保全国“一盘棋”。衡阳市的规划必须对标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核心要求,同时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本地的具体项目和行动路径。
其次,地方规划为中央提供实践支撑和创新探索。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地方规划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试验场。衡阳市提出的9000亿元重大项目库,既包含国家布局的重大工程,也有很多基于本地优势产业的自主谋划。这些项目经过地方实践检验后,成功经验可能上升为全国性政策。
更重要的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信息双向流动。 地方在规划编制中收集的民意诉求、遇到的问题挑战,会通过正式渠道反馈至中央,为国家规划调整优化提供依据。而中央也会通过调研、督导等方式,确保地方规划不偏离国家战略方向。
这种上下互动的规划机制,既保证了国家意志的贯彻,又尊重了地方首创精神,成为中国体制能够“积小胜为大胜”的关键所在。
三、万丈高楼平地起:规划体系的底层逻辑
“船山议事厅”这个微观场景,揭示了中国规划体系能够有效运转的深层逻辑: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统一。 党委在规划编制中发挥领导作用,确保发展方向正确;同时通过政协协商、民意征集等渠道广泛吸收各界智慧,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与政策灵活性相统一。 中国的规划既保持长期目标的稳定性,又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衡阳市在落实国家战略时,可以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找到最适合的实施路径。
三是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统一。 规划明确政府引导方向,但具体实施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衡阳9000亿元项目库中,多数项目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主要通过营造环境、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加入。
四、不确定世界中的中国确定性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规划体系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科学规划提供发展确定性,通过上下协同确保政策执行力,通过集思广益凝聚社会共识。
“船山议事厅”虽小,却折射出中国治理体系的大智慧。从地方到中央的规划协同机制,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中央规划是钢结构,确保整体稳固;地方规划是混凝土填充,赋予建筑具体形态;民意基础则是地基,保证整个结构稳如泰山。
这种规划体系不仅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短期选举政治的治理范式。通过坚持“规划引领发展”,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不确定性时代注入难得的确定性。
展望“十五五”,中国将继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规划协同机制,让宏观战略更好地落地生根,让微观创新更好地服务全局。在这个过程中,类似“船山议事厅”的地方实践将不断丰富中国规划体系的内涵,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欧阳胜梅 衡阳市政协常委 “船山议事厅”特邀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