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堰城”话古今
谷歌地图上的堰城城址范围
堰城,原本是衡东县大浦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2016年“合村并镇”中与隔壁的堰桥村合并为一个村,从此“双堰”齐飞的局面不再,在之后的正式场合中,堰城慢慢成为了历史。
对于堰城,我却是非常熟悉的。2003年我到大浦镇工作后曾在村里蹲过一年的点,那时的村支部书记姓陈,个子不高,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的,很少看到他在群众面前发脾气,抓工作总是一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样子,但村里的农业税上交、计划生育、水费收缴等考核性指标完成情况却也总能在全镇30多个村中位列中上,我有点纳闷,直到陪同我一起联点的干部告诉我,陈支书还兼着村信用社会计,我才愰然大悟,原来他是有着一大把人缘关系的!
那时候驻村联点,一般吃饭住宿都在村干部家里,陈支书家里比较宽敞整洁,自然是我们蹲点干部的首选。记得一次吃饭中,喝了点酒的陈支书兴趣盎然,说村里有个叫“城里院”的地方,是个很特别的存在,有历史,有故事,有六十四条巷子、三十四个马厩等传说,当时是言者无意,听者亦无心,大家都没当回事。
2008年1月,我离开大浦镇去了另一个乡镇工作,也就在这一年,陈支书口中的“城里院”迎来了县里第三次文物普查人员的光顾,“城里院”的面纱终于要揭开啦。
普查人员看到当地人口中的“城里院”里有一道夯土形式的城墙,通过对地表进行初步勘察,发现有很多非常典型的汉代文物陶片,立马引起了重视,作为一个文物点定下来了,并定名为“堰城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占地约12万平方米。2013年,县文物局为了进一步了解城址,在城中心部位布置探沟,展开调勘,经逐层清理,共发现文化堆积10层,厚2米,特别是下层包含鲜明的汉代信息,佐证了堰城的时代。2014年至2018年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先后在堰城西部蓟江潭村、南部青鸦村、北部三才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汉代古墓葬和古窑址,这更有力地佐证了堰城。
目前,在“百度”上搜索,对“衡东堰城城址”比较权威的描述是,堰城城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衡东县大浦镇堰桥村中部,当地小地名“城里院”,地处衡阳盆地东北边沿。整个堰城城址完整程度非常高,有其完整的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地下文化堆积等,在我省汉代城址仅此一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0多年过去了,对于当年我第一次听到“城里院”时的平静,我认为纯属正常反应,因为在那个时间段,单纯凭个人的学识和阅历、一二个内容并不丰富的传说,以及当年大家都熟视无睹的几段残垣,谁都不可能想那么多、那么远。
事实上,我更感兴趣的是“城里院”活生生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在县城一家公司供职的陈文先生就是土生土长的“城里院”人,说起曾经往事,他连呼“缘分”“缘分”,原来当年的陈支书就是他的亲伯父!禁不住他的邀约,我再次走进了堰城。
春风和煦,白云飘忽。从衡东县城出发,沿S336线驾车20多分钟在飞跃桥处左转,再行3分钟左右,“城里院”就到了。这是一处开放式的农村屋场,大约20多户人家,一条硬化了的通组公路把各家各户象串珍珠一样串连起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们来到衡东县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牌位置,这是一处石刻保护牌,上面写着“衡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堰城遗址”,时间是2018年4月20日。牌子附近有一段现存的城墙,但早已不是城墙的模样,只剩下百米左右的一条土堆,高约2米,宽约3米,土堆上杂草杂树丛生,此外,沿着一个椭圆形轨迹,间隔还散落着5处长短不一、高低不一的夯土墙,也是一样的荒凉破败。唉,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东侧的一段夯土古城墙
陈文先生告诉我,“城里院”里其实就是一个自然组,村民全部都姓陈,没有一个外姓,估计汉代那些建城墙的人,原本就是姓陈的一家人,也象愚公移山那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终于建起了这个保护陈姓族人的“小世界”。对于他的说辞,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湖南历史上曾有过“湖广填川”和江西移湖南的说法,谁能保证现在的村民一定是原住民的后代呢。
雨后初晴,穿行在屋场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接一栋的乡间小楼房,有几户的外墙采用石材或仿石涂料,在阳光的照耀下,质感十足,仿佛在诉说着尊贵与不凡。穿红着绿的孩子们在水泥坪上恣意追逐,嬉戏打闹,夹杂着大人们时不时的呵斥声,构成一幅生动的烟火人间画卷。随意与几位户主攀谈,竟不约而同提及“城里院”人崇尚耕读持家、爱国爱家、敬祖睦邻、劝善远恶等精神理念。解放以来,小小的一个组先后有近10人报名参军,保家卫国,老先生陈衍奇1953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广东某海军基地正团级干部,为祖国的海防作过贡献。陈文先生介绍说,“城里院”有一个特点,大家不爱比谁家钱多,就比谁家人才出得多。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城里院”陈姓子弟考取中专以上的有30多人,有的人还考取了研究生,读上了博士后,还出了2位大学教授,甚至有几户的子女全部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都吃上了“公家饭”,成为十里八乡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人杰钟此地,地灵育英才。徜徉“城里院”,令人感慨万千:千百年前,先人在这里修建城墙是为了寻求保护,抵御天灾人祸;千百年后,城墙虽不再,但这里的人们生活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追梦逐梦,田园牧歌,无忧无虑。
我想,“城里院”的今日,又何尝不是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