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耒水河畔的 “清道夫”:十年坚守换碧水长流

2025-05-30 16:49:15      作者:曹姣雄
分享到:
 

隆冬清晨,耒水河面结着薄冰,寒气裹着水汽扑面而来。53岁的曹姣雄跪在岸边岩石上,用铁钩将缠绕在树根处的塑料袋一点点拽出,防水裤腿已被冰水浸透。这个场景,是他作为耒水河“清道夫”十年坚守的缩影。从2014年至今,这位耒阳市第四中学的普通教师,用1487小时的躬身实践,在湘南丘陵间书写了一段凡人护水的传奇。

“第一次看到满河漂浮的快餐盒,像一块破抹布盖在母亲河身上。”回忆起入行初衷,曹姣雄的眼神仍带着痛感。2014年深秋,他在耒阳大桥下目睹渔民收网时带出半网垃圾,自幼在河边摸鱼长大的他,当晚就自费购置了打捞工具。次日凌晨五点,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河面,他的身影已出现在水草疯长的浅滩区。

十年巡河路,刻满不为人知的艰辛。2021年暴雪夜,他在清理拦河坝时滑倒,右眼被钢筋划出深可见骨的伤口,缝了8针的他却在拆线次日就返回河道;2023年盛夏,为打捞上游冲下的遮阳网,他在40℃高温中连续作业3小时,中暑晕倒前仍死死攥着网绳。耒阳市水利局监测数据显示,他负责的河段白色垃圾密度从2014年的每公里32.7公斤降至2024年的1.2公斤,水质从IV类提升至III类。

“光靠双手捞不完所有垃圾,得让更多人心里长‘环保弦’。”兼具教师身份的曹姣雄,将课堂搬到了河岸上。他带领学生开展 “水质酸碱度检测” 实践课,把打捞的塑料瓶做成 “污染警示教育标本”,2023年主讲的《河流生态保护》公开课被评为耒阳市志愿者精品课程。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笔尖上的力量。在耒阳新闻网的编辑印象里,曹姣雄的稿件总是带着河水的潮气 ——《凌晨四点的耒水拾荒人》记录了拾荒老人转变为环保志愿者的过程,《渔网与垃圾网的十年博弈》对比了渔民生产工具的变迁。这些沾满泥土气息的报道,先后被《衡阳日报》《新湖南》等媒体转载100余篇次,直接带动37支民间志愿队加入巡河。2023年他担任朝夕义工协会宣传部长后,策划的“河小青”校园宣讲活动,让3000余名中小学生成为环保宣传员。

在耒阳市民李建国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组对比图:2015年浑浊的河面与2024年嬉戏的白鹭。“这是曹老师带着我们拍的‘河流日记’,现在成了市里的环保教材。”这样的改变,源自曹姣雄创新的“三位一体”护河模式——每日巡河清理、每周数据记录、每月公众宣讲。他自制的《耒水常见漂浮物分类手册》,被纳入当地河长办工作指南。

2023年,曹姣雄获评耒阳市“师德模范”,颁奖词这样写道:“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用网兜在河床上书写责任,两种书写同样厚重。”如今,他的巡河队伍里有了90后教师、快递小哥,甚至还有他曾经的学生。当被问及十年坚守的动力,他指向河心洲上newly sprouted的野菱:“你看,自然从不会辜负真心待它的人。”

此刻的耒水,正以粼粼波光映照着河岸新植的垂柳。在曹姣雄们的守护下,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诗意。这或许就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注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千万个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中铸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