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新闻 > 耒阳市 > 正文:

一面铜锣响千年——耒阳坛下铜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21-06-10 20:57:16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资一帆 祝敏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资一帆 记者祝敏报道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大项目名录,耒阳市“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作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这是继“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后该市又一张“国字号”非遗名片。耒阳也是目前衡阳市唯一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县市。

铜锣作为传统响器,戏剧、民俗活动都用此乐器以振声威或配音,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耒阳坛下乡的舂陵江畔及附近地区拥有丰厚的铜、锡等资源,为当地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据《耒阳市志》载:“(坛下圩)清代即以加工铜器而出名……”

坛下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严谨复杂,要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中尤以配料和定音最为重要,其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其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悟性和经验,三者完美结合,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这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坛下铜锣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有一锤定音的神奇。其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

近年来,耒阳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目前全市已逐步构建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现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56项,国家级2项、省级1项、衡阳市级11项、耒阳市级42项;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衡阳市级10人、耒阳市级13人;有衡阳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3个、衡阳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个。这些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也是耒阳作为“千年古县”最具古韵魅力的“活态”见证和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下一步,耒阳将以坛下铜锣成功申报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探索“非遗+产业”“非遗+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振兴传统工艺,推动非遗产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为文旅产业助力,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