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看生态湖南新篇章
“生态”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的话题。
今年两会 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6月8号下午,总书记在青海湖仙女湾听取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
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为主战场,以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等为抓手,统筹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洞庭湖治理、湘江保护和治理等重点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6月5号举行的202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现场,岳阳东风湖被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授予“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称号,成为全省20个美丽河湖之一。
今年68岁的彭桂字,家离东风湖不到300米。多年来,老彭养成了定期检查纱窗的习惯,因为在以前,即使是气温不高的春天,也少不了苍蝇、蚊子的烦恼。岳阳市洞庭街道东风湖社区居民彭桂字:“这条沟从59年建渔场就有,雨水、污水、垃圾全部都排在里面。”
老彭告诉记者,过去,像这样的生活污水排污口,东风湖边上就有30多个。2019年以来,当地全面铺开控源截污工作。现在,已完成26个小区雨污分流,49个小区居民生活污水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总量8.2万吨。如今,东风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稳定在地表水IV类标准,而老彭担心的苍蝇、蚊子也不再是家中的常客。
在郴州桂阳县,舂陵湿地公园曾因非法采矿采砂、过度捕捞,生态破坏严重。2019年,桂阳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对舂陵江流域的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水、农村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治理,一湾清水重回舂陵江。
在“洞庭之心”的大通湖,曾因过度投饵养殖沦为了“水下荒漠”。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五大专项行动”“三年行动计划”,益阳全面清退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和珍珠养殖,重新种植水草。目前,大通湖水生植被恢复面积突破10万亩,水质恢复到IV类,“水下荒漠”正在变成“水下森林”。武汉大学教授于丹:“有草水就清,它要吸收水中的营养。在水草长得最好的区域,甚至我们测到了Ⅲ类水。”
目前,湖南完成了181条黑臭水体治理,668个乡镇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2020年,全省60个国考断面优良率达到93.3%;345个省考断面优良率达到95.9%,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108个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II类。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治理也需要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来推进。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决议》《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顶层设计锚定发展方向,全力“守护好一江碧水”。
在郴州三十六湾,这里曾聚集了1100多个矿点,5000多家选厂,整个矿区千疮百孔。近年来,湖南持续对三十六湾矿区进行整顿和治理。20多家矿厂被整合成2家,矿渣被覆土填充,种上马尾松等进行复绿修复。
在冷水江锡矿山,在这里生活了50年的颜进自称“矿三代”,他的相册中记录着矿区曾经的满目疮痍。自2013年起,锡矿山地区被列入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历经7年多的环境综合治理,这片山头重新披上绿装。炭家湾、羊牯岭碉楼成为游客们打卡地。颜进:“锡矿山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今天在做的这个事情,就是对“母亲”的爱。”
在益阳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被开采了50年的石煤矿区经过治理,已经重现了青山绿水。原来被污染的农田,经过换土后,种上了艾叶等经济作物。
修复后
目前,我省已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修复任务,65个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作为“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长期以来湖南积累的危险废物遗留问题较为突出,但是这并没有阻挡我们治理的脚步。在湖南云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从清水塘老工业区采回了土壤样品,通过风干、制备和检测,得出45项基本项目和特种污染物数据,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这几年,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了清水塘老工业区的261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污染物排放整体“清零”。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毛亚文:“厂区外的土壤修复有8.48平方公里,其中3932亩地纳入了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目前已经完成3617亩的修复。”
湘江支流霞湾港,原本是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排污口,这些年,当地投入2亿元开展综合治理,目前整体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附近的茅太新村,农家乐一天收入最多时有上万元。株洲市石峰区茅太新村主任张章:“水系修复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村集体还打造了一个“知青小院”,给我们老百姓提供了实质性的收益。”
湘江东岸,湘潭推动竹埠港摘掉“污纱帽”涅槃之旅,28家化工企业全部退出、搬迁,6年完成土壤修复治理58.6万立方米,处置危险废渣3.8万吨,处理废水约8.8万吨,为全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水清林也美。过去五年,湖南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135.6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3.03%;完成长江岸线湖南段163公里造林绿化19593亩,完成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万多亩,基本实现裸露山地绿化全覆盖。
颠覆很多人认知的是,在咱们湖南,有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最新的草地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省草原面积为116.6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在我国南方省(区、市)位居前列。为更好地保护草原资源,近年来,湖南在新宁县黄金草场等四个不同类型的草原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在郴州仰天湖草场等地开展封山禁牧试点,桑植县南滩草场、江永县燕子山草场入选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湖南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处长胡锋:“同期 治理7: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开展草地生态修复,为我们生态强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草地,近年来,湖南在湿地保护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湿地保护面积达1159万亩,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纳入保护范围。2018年,常德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全球仅18个城市获此殊荣。
目前,湖南有宁乡市、新宁县等11个县(市、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资兴市、张家界永定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经过持续不断地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大自然有了越来越多地正向反馈。在张家界,野生大鲵超过了2万尾,是低谷时的10多倍。在湘潭雨湖区,惊现上个世纪曾被宣布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在洞庭湖,湖区越冬候鸟每年增长2万多只,白鹤、小天鹅等珍稀鸟类频繁现身,“微笑天使”江豚也在天气晴好时跃出水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画卷重现洞庭。
更重要的是,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生活,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原来这个湖是臭气熏天,我们窗户都不能打开,通过这个政府的治理以后,每天都可以把窗户打开吸收新鲜空气!”“现在天蓝、水清、地绿了,幸福感也增高了!”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邓立佳:“继续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构建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通过高水平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层层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线。正是这种决心和行动,才有了今天的“绿色湖南”。不过,就像总书记说的,生态治理是一场考验意志和耐心的攻坚战、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尽管道阻且长,但我们必须有只争朝夕、持之以恒的干劲,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湖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