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红色军休故事百人讲(26)| 李运洛:“红旗雷达站”站长
李运洛:1985年我从军校本科毕业,在当时军校本科生稀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军校同学毕业去了科研院所和军工厂,而我毅然决然来到了驻守中越边境当时正在参战的野战部队,成为野战部队第一批本科生,干起了修雷达的本行,并一干就是15年。
记得1987年年底,部队迎来了军区一年一度的“红旗雷达站”的评比。当时我作为雷达站长,是接受评比考核的第一责任人,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因为雷达装备是防空兵部队的主要装备和高技术装备,能不能达到“红旗雷达站”标准,事关部队战斗力和形象声誉。“红旗雷达站”的评定标准要求人员素质优秀、装备技术状况良好等等。对此我本人对通过考核、评上红旗站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们平时训练刻苦,对雷达装备的精心维护和熟练掌握做到了心中有数。迎检这天,部队首长陪同军区考核检查组来到我雷达站,随着“考核开始”的一声令下,我按照迎考程序有条不紊的展开:指挥各雷达手脱护衣、升天线、发电、供电、开机……在一切如常的操作中,突然出现了加不上高压的故障!面对出现的突然情况,部队领导面色变得凝重起来,担心迎考会砸。此时我冷静了一下,拿出那本厚厚的、已经被我翻得有点破烂的雷达图册,对照图纸边测试边分析,迅速查找到了故障部位并排除了故障,雷达恢复了正常!看到雷达天线转动,雷达屏幕出现了目标回波,部队首长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军区考核组非常满意,点评说:装备使用当中出现故障是正常的,你能做到及时排除故障,在复杂情况下经受了考验,体现了过硬的素质。最终我们雷达站获得了军区授予的“红旗雷达站”称号并被通报表彰。
这个故事只是我长年从事装备技术工作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在从事装备工作的30多年里,做到了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安心钻技术,潜心干专业,在部队多次重大活动中出色完成技术保障任务,并先后有三项革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还在军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了某新型自行高炮装备的设计定型以及四总部推出的军队安防标准制定,被军区评为装备保障专家和先进个人。我为能长期在部队基层一线贡献力量感到无怨无悔。
(讲述:李运洛 整理:欧阳胜梅 图片:吴锋 视频:周孝芳)
人物简介:
李运洛(1965年2月——)
1、1981年9月石家庄军械技术学院学员;
2、1985年7月41集团军123师高炮团2营5连雷达站长;
3、1988年10月41集团军123师高炮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
4、1992年10月41集团军123师高炮团修理所助理工程师;
5、1997年3月41集团军123师高炮团装备技术处处长;
6、1998年11月41集团军123师高炮团装备处处长;
7、2001年12月41集团军123师装备部工程师;
8、2010年12月41集团军防空旅司令部高级工程师兼总工程师。
获得荣誉:
1、1988年10月参加军区群教练考核中,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出色完成上级任务,为群教练取得好成绩做出了贡献,荣立三等功一次;
2、1999年10月在中央军委对各军事斗争战略意图实施的“997”行动中,正确指挥、严密组织、身先士卒,带领装备机关和分队出色的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演习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
(资料提供: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