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资讯 > 正文:

优秀校长访谈㊹∣王幸:甘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铺路石”

2021-12-23 20:57:45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刘志凌 邹志刚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刘志凌 记者邹志刚报道 王幸,中共党员,现年44岁,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他1996年参加工作,现任衡阳县曲兰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自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2015年担任校长后,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以校为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家长满意的好校长。

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硬实力”

王幸受命于学校发展的危难之时,曲兰镇中心小学原是一所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校舍陈旧,且属于危房,教学用房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严重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优秀教师外流,部分学生家长舍近求远。年轻的王幸看在眼里,思考在心里,他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自己担任校长的第一目标。

几年来,王幸四处奔波,八方求助,鞋子跑烂了,嘴皮磨破了,脸皮也豁出去了,多少次病倒,爬起来继续向上级求援,经过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将新建的校舍扫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7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新建教学楼一幢,学校标准教室达到28间,改变了学校无功能室的局面;2019年,又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改建并装修了学校原教学楼作为教师宿舍和学生餐厅、食堂,新建了高标准的学生运动场,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及文化氛围建设,新建了高标准的多功能会议室,添置了学校设备,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

在学校的改造建设期间,王幸坚持与建设工程包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建设工地,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现在,曲兰镇中心小学已经成为船山故里乃至全县的一所高标准的农村中心小学,成为当地父老乡亲的“打卡地”,为船山故里的莘莘学子和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如今的曲兰镇中心小学,校园干净整洁,教室窗明几净;师生精神面貌上佳,校园文化灿烂,许多家长发自内心地赞扬学校:“把学生放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放心。”仅2021年下学期,该校从城里学校返流的就有68人。

清廉治校 爱生如子

为增加学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王幸成立了学校基建领导小组,在教学楼、办公楼、微机室的建设和维修等项目建设中严格实行公开招标。招标时,为了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果,他将承包价格压了再压。

每年学生新生入学,有亲戚、同学、朋友找王幸,希望减免学杂费,他从未答应。但对于一些突发性家境贫困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却是按政策给予减免,同时,坚持每一学期都全额支持一名贫困学生就学。上级审计、纪监部门多次到学校查帐,或进行校长任中申请,都认定他为政清廉。学校发奖金、福利,他从不多拿一分钱。每年评先评优,不管是论资格,还是论考评成绩,他都符合优秀条件,可是他每年都主动提出把属于自己的名额让给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以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品质,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尊敬。

为了自觉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增加学校经费管理的透明度,王幸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有效地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广大教职工心目中,他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在莘莘学子心中,他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王幸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坚持利用中午或放学后的时间深入教室和食堂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校长任上,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近10名同学完成了小学学业,累计捐助金额上万元。

教研兴学 创新立校

王幸担任校长以来,把自己坚持学习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农村边远学校的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坚定“质量立教,科研兴校,创新施教”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科研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和办学品位。

为了推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王幸经常伴着鸡鸣合上了一本又一本满载着知识的笔记本,对于学校的每次教研活动,更是亲力亲为,从组织构思、策划,到执行、落实与评议,从不落下一次机会。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他带头与其他经验丰富教师一道,与青年教师结对实施“青蓝工程”,手把手地扶植年轻一代教师健康成长。

在新颖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小学毕业会考获得全镇“五连冠”,并包揽所有的单科第一名;近100名学生在省、市、县各种比赛中获奖;教师有近100篇教学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先进经验在全镇推广,“两课两操”屡获佳绩。学校先后被省市有关部门确定为衡阳县学生常规管理示范校(A级)、衡阳县规范化中心小学、衡阳县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示范校等多个荣誉称号。他个人先后多次获评衡阳县优秀教师、衡阳市优秀校长等荣誉。

教坛耕耘苦亦乐,青春作伴好育人。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王幸就是那甘于奉献的“铺路石”,谱写着一曲农村教师平凡而卓越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