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857年前发生了什么?请听南岳新阶联王芳讲述《南岳唱酬集》

2023-03-09 16:04:1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欧阳胜梅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欧阳胜梅报道 3月3日下午,主题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在正道上行”的湖南“书香民进”月度读书分享会(衡阳站)在船山书院举行。衡阳市人大代表、南岳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王芳分享的《南岳唱酬集》赢得阵阵掌声。听众点赞:这是南岳版“意公子”。南岳唱酬,唱活了南岳。

857年前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与朱熹弟子林用中三人游南岳。他们于1167年11月10日开始从岳北登南岳衡山,11月16日下山,七天里,他们在漫天的飘雪满山的银装中,经历风雨严寒,雪覆冰封,却履险登顶,一路豪情勃发,行歌吟唱,唱和149首诗作。南岳唱酬集是天下名山唯一一本出自名家之手的诗集,也是南岳衡山第一部诗集。

(以下是讲述节选)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一大批彰显文化自信的优秀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等优秀艺术节目。北京冬奥会上,“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诉说着中国式浪漫。一个一又一个火热的经典力作,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信。

中华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五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是中华民族摇篮,是景观和文化双重地标。古圣先贤于五岳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文学艺术,正是中华历史的记忆,文明的写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中唯一位于长江以南的山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五岳独秀”的美称。清代诗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正是对南岳之秀的赞美。南岳衡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汇集之地,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南岳衡山定位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片,要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本857年前创作于南岳衡山,十分具有传诵价值的《南岳唱酬集》,《南岳唱酬集》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秋冬,由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与朱熹弟子林用中三人游南岳,有感而发,相互唱酬创作了149首诗作。南岳唱酬集是天下名山唯一一本出自名家之手的诗集,也是南岳衡山第一部诗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打开这本名山唯一,南岳第一的诗集:

首先:这是一本知音心灵对话的千古绝唱

“南岳唱酬”是名动天下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继续。读《南岳唱酬》不得不先说“朱张会讲”。1167年9月,三十七岁的朱熹来到长沙,与三十四岁的张栻,在相与盘桓的两个多月里,在岳麓书院,他们激烈争论,互不相让。对“存在的疑义定要据理力争”,兴起时通宵达旦。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是闽学与湘学的交流融合,更开创了中华文化史上书院会讲的先河。影响之大为全国之最,以致岳麓书院的饮马池,一池塘的水都被骑来的马喝干了,可以想见听者数量之多。在积贫积弱的南宋,这些可敬的文化人,用自己的文心延续着华夏的文脉、民族的精神。然而争论不妨碍友情,长沙的“朱张渡”见证着他们的惺惺相惜,湘江东岸的“文津”、河西的“道岸”是他们学术交流的佐证。同年11月,历时约两个月的会讲之后,作为东道主,张栻邀请朱熹同游南岳衡山,从而成就了《南岳唱酬》这一段千古的绝唱。

翻阅着《南岳唱酬集》,会让我们的脑海中自然构思出“朱张霁雪、南岳唱酬”的画面,感叹着前贤的诗心诗情、雅韵风骚,更好奇地想探究: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又是怎样的一群人?是什么力量可以让八百多年前的两个相隔千里的学术界的宗师,一个在福建,一个在湖南,为一场辩论为一次访友,一个走了一个多月来访,一个送了数百里道别。

2023年的春节南岳半个月接待游客最达到69.9万人次,银装素裹的南岳衡山成为无数游人心中的南方雾淞天花板,打卡的宝藏地。而距今857年的1167年11月10日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开始从岳北登南岳衡山,11月16日下山,七天里,他们就是在漫天的飘雪满山的银装中,经历风雨严寒,雪覆冰封,却履险登顶,一路豪情勃发,行歌吟唱,唱和149首,在这座大山、在湖湘大地乃至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千年回响,也使得湘学、使得湖湘英才在华夏领袖群伦。

那是一次多么快乐的旅行啊!朱熹在《莲花峰次敬夫韵》写道:

月晓风清堕白莲,世间无物敢争妍;如何今夜峰头雪,撩得新诗续旧篇。

在这首诗中,朱熹把莲花峰比喻成一朵从天而降的白莲花,亭亭玉立在清风明月中。这种美妙的风姿,世间有什么能比得上呢?

又如,朱熹《石廪峰次敬夫韵》:

七十二峰都插天,一峰石廪旧名传。家家有廪高如许,大好人间快乐年。

这首诗是朱熹在攀登衡山的过程中,在高耸入云的群峰中,看到了一座形如粮仓的山峰,原来就是石廪峰。于是发出了感叹,希望天下家家都户户有这么高大的粮仓,老百姓年年都能过上快活幸福的日子。在游山玩水之间,还不忘体恤民生,真不愧为人间大儒。

南岳唱酬是南岳文化史、书院史、旅游史上的一次壮举

南岳旅游,由来已久。祭祀旅游,包括民间的朝圣活动,始于舜帝“五月,南巡狩至南岳,如岱礼”。至于文人宦游,到南宋时期,先后有南朝刘宋宗炳、刘凝之,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廖凝、廖融,唐朝杜甫、李泌、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朱熹、张栻等人。而作为文人宦游,独游为多,鲜有同行,而像这次张、朱、林三人结伴而行的没有;历时七日,遍游南岳景点,也是前人没有的。在天下五岳中,同游人数之多,游历时间之长,唱酬之热烈,诗作数量之多之绚丽,亦首屈一指!

《南岳唱酬》是“心性之学”讨论的诗意表达

《南岳唱酬》是“朱张会讲”的继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将会讲的讲堂由潭州厅堂“搬到”了南岳衡山,既寄情于山水,又探究“心性之学”。“南岳唱酬”是一次关于理学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心性之学”的讨论。《南岳唱酬集》使用的语汇中,“心”字的出现频率很高,浸润着理学的风味,是“心性之学”讨论的诗学表达。

如《登山有作次敬夫韵》——

朱熹首唱:晚峰云散碧千寻,落日冲飚霜气深。霁色登临寒月夜,行藏只此验天心。

张栻和和林用中的和唱就一一响应了心字的表达。

南岳峰高,天地为之壮色;南岳有幸,诗歌为之添彩。

这七天:是一趟诗的旅程;是一次知音心灵的对语;这是千百年间不再有过的文化巔峰的聚合!

名山呼唤名人,名人弘扬名山,南岳山水有清音,世间有知己,朱张林七天的南岳诗旅,为南岳开了诗岳先河,之后历朝历代无数的名人墨客都是慕二贤之遗迹游览南岳,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距朱张二贤游岳已有327年,33岁的进士尹台奉朝廷之命来湖广各地册封藩王,公事完毕,作南岳衡山之游,留宿方广寺一夜,慨想二贤高风,尹台向方向寺和尚要了一块地,又从行囊中找出半碇银子,交衡山知县章宣,托他在这里建一座祠堂,纪念朱张二先生,一年后祠堂建成,从此二贤祠长期为无数后人所仰幕咏汉,文采风流,名篇佳作连篇累累,至今南岳诗库中留存的诗作达25000多首,数量之多,相当于全唐诗48900首的一半,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

山有清音待谁悟,云开秀色赖君传。《南岳唱酬集》让我们记住了857年前

那场大雪,那场千载不复的风花雪月,那被包裹在时空深处又不时翻飞出灿烂光华的文化的精灵!这千年的雅韵,这千载的文心在天地间流转,延续了华夏的精神!

数百年来前辈们慕二贤遗迹多次修复重建了二贤祠,使二贤祠成为了文化重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六千万湖湘儿女们在我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道路上,请用我们的热情来阅读天下南岳,共同擦亮湖南南岳衡山历史文化名片。将南岳唱酬集唱给我们的下一代听,唱给世界听,让经典咏流传,让中华文心激扬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荣光。感谢书香民进活动,感谢大家听我讲南岳唱酬集,书香民进,阅读越自信,因为我们的家叫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