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辉丨天问与天对
2024年4月28日,中关村论坛年会“互联网3.0论坛”开始前,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身影——钱学森。钱老音容笑貌,一如往昔,侃侃致贺,亲切如在。
钱老分明活着,而我恍若隔世。这是什么时代?这正是钱老所预见的“灵境”时代,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时代。
谁能比得上人工智能?无论什么问题,轻轻一点,立马给出回答。人工智能太强大,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超市,无人码头,无人航母,“嫦娥”奔月,“天宫”“鹊桥”……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会越来越少吗?不会,不会,问题还会越来越多。
一方面,问得多,答得多,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但已知扩大,未知也跟着扩大,问题自然更多。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的回答。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宇宙太浩渺,世界太纷繁。智能仍是人工,作为知识储备则可,用于某些辅助乃至重要创造亦可,但更多奥妙无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去探索和回答。
问题多,解决问题的人也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咬住一个问题,去回答。就像钱学森回答导弹问题,邓稼先回答原子弹与氢弹问题,黄旭华回答核潜艇问题,任正非回答民族工业问题,袁隆平回答粮食问题,钟南山回答疫情问题,张桂梅回答教育问题……一生答一问,一问献青春,无惧风雨,勇往直前。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屈原忧愁忧思,满腹疑问,写下《天问》长诗,“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真是问天问地问苍茫,问古问今问鬼神,一气一问数百题。也可真巧啊,一千多年后,柳完元上接灵均,下启后昆,用一篇《天对》雄文,回答天问。“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惟元气存,而何为焉”,也真是穷极幽渺,精骛八极,天地万物,一字总提。
《天问》与《天对》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里面的质疑与探索的精神,说白点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精神,正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在现代,在当代,在老一辈,在新一辈,都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当代的青年啊,站在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站在5000年悠久文明的历史上,站在几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向天一问,向地一对,力能扛鼎,接续奋斗,直到祖国梦想成真,直到民族彻底复兴。
(作者单位:衡山县岳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