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农村的“人大代表”娘子军,绘就衡东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陈检春报道 进入新时代,衡阳市衡东县发展进入快车道。2022年衡东县在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标考核中名列全省前十,名列38个二类县(市)第一。2023年,项目建设“五制一平台”、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考核或指标排衡阳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76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1家,位列衡阳市第一。
与工业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是,衡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始终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攻坚,厚实高质量发展成色。
奋斗的人最美丽。在衡东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活跃着一群情系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娘子军,她们的名字还有个特别的称谓——“人大代表”,她们以大地为画板,以惠农产业为画笔,创业创新,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曾晓瑶:青春挥洒在乡间田野
曾晓瑶是白莲镇塘荷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2021年当选衡阳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时,她才不过20岁,是500多名市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练就农活“十八般武艺”。刚选上村干部那会,各种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幼师毕业的曾晓瑶决定迎难而上,从学习操作农业机械入手寻找突破口。她不顾师傅们的一脸不屑,死皮赖脸地坐到副驾驶室求他们带徒弟,在她的“死缠烂打”下,很快就学会了开挖掘机、铲车、翻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田间地头的活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里手。农忙时节,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到一身泥、一身汗、一身机油味的曾晓瑶。渐渐地,村民们从原来的瞧不上到后来的离不开了。
(曾晓瑶代表在认真操作农业机械)
推动绞股蓝种植产业化。塘荷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曾晓瑶寝食难安,她注意到绞股蓝的药、茶两用功效后,萌发了带领群众种植绞股蓝增收致富的念头。说干就干,曾晓瑶采用地栽和盆栽种植两种方法试种了5亩绞股蓝,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于是,曾晓瑶和村干部逐户走访村民,利用“屋场恳谈会+人大代表”方式宣传绞股蓝种植,承诺垫资供应种苗,无偿提供技术。在大家的努力下,现在村集体种植了绞股蓝50余亩,培育盆栽累计50万株,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年收入达15万余元。如今,曾晓瑶成立的衡东县凤瑶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湖南华妍煜盛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得风生水起,从绞股蓝种植到销售,从本村农产品到外村农产品宣传,从线下到线上互动,她,闯出了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地。
刘云娥:与野猪打交道的“女强人”
2014年,刘云娥从繁华的大都市辞职回到了杨桥镇上水村,当上了村干部,后来又当选为镇人大代表。望着这片祖辈世代耕作的土地,她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一路起来,坎坎坷坷,但刘云娥做到了。
示范带动养野猪。2019年初,刘云娥成立了衡东县福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启了她的野猪养殖事业。期间,她带领团队挺过了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承受过“禁野令”的巨大压力,以及周边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风声鹤唳,那时候的她,也是提心吊胆、几近崩溃,深夜野猪的烦人叫声,反而不是噪音,而是成为了能让她安心小睡一会的催眠曲。经过两年的坚持,刘云娥终于等来了“禁野令”取消的通知,她重开合作社大门,前往衡阳、长沙、北京等地洽谈业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合作社的产品开始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节节攀升。
事业有成转集体。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刘云娥饲养野猪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不少村民表达了想加入合作社的强烈愿望。“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看着村民期待的眼神,2022年底,刘云娥与村支两委商量后,毅然决定将福源种养合作社转为村集体经济,让村民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并向他们保证,按时发放务工的劳务费和分红,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了35万元,纯收入11.91万元,为80余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完成每年的既定分红目标外,社员们每年还能增收8000元左右。
对于村集体经济的下一步发展,身材娇小的刘云娥有着宏大的计划,“我们将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野猪赛道、野猪运动会、亲子劳动实践等,吸引更多游客来赏野猪、品野猪,以农旅融合促进城乡融合,以人流汇聚带动乡村振兴”。
谭金枝:为村民再当一次小学生
2021年春夏之交,在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门外,一位年近五十、戴着厚厚口罩的妇女,不停地踮起脚尖,向研究所里张望。保安上前询问,才得知她是来求学的,这位中年妇女就是衡东县高湖镇新旺村党总支书记、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谭金枝。
当时正是疫情严重期间,谭金枝却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到长沙学技术,这是为什么呢?
发展卡壳缺技术。三年脱贫攻坚后期,新旺村大力发展菌类种植,村民期待很高。然而,天不遂人愿,进购的菌棒种子品质出现了问题,亏损十分严重,村民意见很大。面对种植亏损和村民质疑,谭金枝没有慌乱,她和村支两委统一思想,始终坚信“小菌棒”一定能够闯出“致富路”,为此决心自己培育菌种,不再受制于人!
就这样,谭金枝开始了漫漫求学路。她先后去了永州、株洲甚至山东等地学习菌棒培育技术,可每次都碰壁,这些地方只提供技术员指导,不传授技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一次偶然的机会,谭金枝打听到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能提供技术支持的消息,便只身来到农大,在附近租了个小房间,每天做核酸检测,每天都蹲守在教室门口等教授下课,教授终于被谭金枝的诚心和毅力打动,答应传授技术。机会难得,年近五十的她,废寝忘食地学,白天没学会,晚上便加班学,接种实验做了上百次,笔记记了整整5大本,手指被培菌火焰烧伤了一次又一次。经过三个月的脱产学习,谭金枝终于把技术带回来了。
(谭金枝代表在培菌室工作)
阳光总在风雨后。菌种培育是个精细活,一刻都离不了人。回到村里的谭金枝带着一个行军床,一头扎进菌棒厂,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将书本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不断钻研,精心培育。如今,在谭金枝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菌棒厂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株菌棒,还培育出了黑木耳、黑皮鸡枞菇、杏鲍菇等高附加值菌类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年收益达50万元。村里100多名脱贫群众都得到了分红,村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赞不绝口。
莫湘漪:放下铁饭碗,当上农场主
2019年,莫湘漪作出了人生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端了近10年的“铁饭碗”,回到衡东县大浦镇托源村正式接手水产养殖场,做农场主,当新型农民。
这是当时远近村落热传的一则新闻,然而,当事人莫湘漪对此却显得云淡风轻,她说:“抛开家庭的因素,我觉得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也不应该只走一条路。我想多走一段路,体现自己的价值。”
加强学习长知识。回到农村生活后,莫湘漪第一件事是给自己充电。她报名参加了湖南省农业经理人培训班,结识了许多新农人,通过学习交流,更加坚定了自己干农业的信心与决心。
专业人干专业事。莫湘漪着力打造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从湘潭引进了一批专业的鱼苗培育人才,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林科院的专家教授合作成立鱼苗研发部,从培训、养殖、销售到售后,专业人员一一把关,绝不容许出丝毫差错。
农旅融合添新景。莫湘漪积极开拓多种经营,带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项目,在养殖场修缮出一个农家乐景点,在园区里种上了脆枣、黄桃、柚子、葡萄等水果,并饲养了孔雀、野鸡等观赏性禽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莫湘漪的努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2021年,作为一名外来媳妇,她被群众选为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公司也在她的经营下发展壮大,截止2023年,公司实现资产总额720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2670万元,营业收入1.434亿元,利润总额为1662万元,直接带动1630户从事水产养殖及相关产业,形成了集养殖、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