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衡阳新闻 > 正文: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获评“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

2025-01-10 19:51:01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李洋杰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李洋杰报道 日前,湖南省委宣传部在长沙举行2024“新时代新雷锋”发布仪式,授予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等6个集体和个人“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

刘玲琍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她坚守特殊教育一线33年,爱岗敬业、躬耕教坛、育人成才,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为听障孩子找到了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帮助许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融入社会。她资助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在特殊教育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倾注爱心,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杰出教育工作者,是用爱心浇开璀璨花朵的“特教园丁”。

倾注爱心,做学生最可亲的“老师妈妈”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聋教育专业的刘玲琍,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原衡阳市聋哑学校(即如今的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当时简陋的办学条件和艰难的教学环境虽让她有所犹豫,但想到残疾孩子对关爱的渴望,她毅然选择留下。

初登讲台,18岁的她便担任一年级聋生班班主任。面对自理能力差的七八岁学生,她亲力亲为,到宿舍帮忙整理衣被,把学生的脏衣物、床单被套带回家清洗缝补。学生生病时,她全程陪伴、细心照料,抽屉里学生的病历堆积如山。

像学生晓慧,存在智力与听力双重障碍且性格孤僻,不适应住校生活,常哭闹甚至伤害自己,刘玲琍时刻关注安抚,周末还将其带回自家照顾。不仅如此,她还手把手教学生生活本领,助力他们迈向自理自立。33年特教生涯,她当了33年班主任,学生们都亲切地喊她“刘妈妈”,在学生眼中,她是给予温暖与爱的存在,传递着沉甸甸的教育之爱。

信仰如炬,在逆境中创造“铁树开花”的奇迹

2005年,刘玲琍的孩子八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她权衡后决定自己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一边坚守岗位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一边回家训练儿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努力,儿子终于能正常说话了。

2008年,学校创办学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主动请缨担任负责人。她自学康复技能,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为让孩子发出第一声,她采用各种贴近孩子感受的方式,且规定学生每天的单独训练时间,自己每天长时间不停带读、演示,常累得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凭借这份坚持,她成功让30多名孩子开口说话,其中15名听障孩子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回归主流社会。

情怀致远,在岗位上担当向前勇作为

在衡阳市特教学校,刘玲琍是教书育人殿堂里飘扬的旗帜。她以新教育理念挖掘学生潜力,探索出“个别化教学”“双语教学”等新模式,引导学生多渠道拓宽视野,她手语熟练,与学生沟通顺畅,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她撰写二十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分享经验心得,助力近十名青年教师成长,获评湖南省首届“芙蓉名师”。

面对特殊孩子康复机构的高薪聘请,她不为所动。她还是学校“学雷锋志愿者”,资助4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坚持“送教上门”,为重度残疾孩子送去康复教育。她为残疾人照料中心捐款筹款,将自己获得的3000元奖金交给学校建立学生奖励基金。2023年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深入调研,提出8件关乎特殊群体的建议,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残疾人家庭幸福感积极奔走。

坚守初心,让特殊孩子放飞梦想

执教33年,刘玲琍教过80多名学生,她鼓励学生树立目标、追逐梦想。像邓亮从天津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刘寒湘在她的帮助下走出无声世界,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出色舞蹈演员,登上诸多重要舞台。她教过的学生不少考上大学,毕业后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还有通过职业教育掌握技能,像健全人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拥有了美好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刘玲琍在特殊教育工作岗位上始终坚守初心、倾注爱心,她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用实实在在的美德义行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她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化作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她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难能可贵,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特殊教育事业以及关爱特殊群体的行动中来,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