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富贵|秉行道义,通途人生
■文:方富贵
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茫茫沧海中独自飘零的一叶孤舟,在时代浪潮里起起落落。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物欲的漩涡暗流涌动,稍不留意,我们就会在这起伏中迷失前行的方向。此时,不妨暂且放下尘世的纷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回溯古人智慧的长河,汲取“道”与“义”的光芒。让这两束光照亮人生的通途,引领我们穿越迷茫。
探寻“道”之深邃内涵
“道”,蕴含着万物的自然规律和人生的每一次抉择,它无处不在。不管是充满烟火气的宁静县城,还是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不管是古老街巷弥漫的悠悠古韵,还是广袤田野上随风摇曳的丰收稻穗;不管是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还是四季更迭中绽放的烂漫繁花; 不管是质朴的民风,还是蓬勃发展的经济,都蕴含着“道”的深邃智慧,体现着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展现着自然与社会的内在秩序。“道”如一位智慧慈祥的母亲,默默滋养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生命。
“道”,超越了人类的感知,既神秘又切实可感。在乡村,“道”的运动规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人云:“道”先天地而生,乃宇宙的根源,生生不息。老子在《道德经》中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道”无形无声,却赋予了万物以生长与演化的力量。春天庄稼破土,是“道”的生发之力;夏天万物蓬勃,是“道”的发展之势;秋天稻穗垂下,果实累累,是“道”的收获之象;冬天万物蛰伏,是“道”的潜藏之态。农民们深谙此道,顺应四季轮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道”的规律中有序生活。这启发我们,人生的发展要遵循自然法则,时机未到,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淡;一旦时机成熟,便要全力以赴。
古往今来,诸多仁人志士的事迹都生动诠释了“道”。“道”既是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与价值观念。古代舜帝以孝悌治理天下,成为千古佳话。《史记》记载,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他依然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其孝行感天动地,四方百姓纷纷效仿,社会风气也因此变得淳朴和睦,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在现代社会,邻里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人们在生活交往中秉持真诚、友善、包容的态度,打破冷漠与隔阂,让人性光辉洒满每个角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好,社会风气和谐。
在当代,社会的“道”仍然体现在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他人的责任上。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顺应自然法则,心怀天下苍生,用自己的丰硕成果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这是对“道”的伟大实践。他展现出的担当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崇高的品质。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袁隆平院士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比如赵中福,这位深耕农业技术推广的“老科技”,几十年如一日地服务一线,带领600多名老科技工作者助力“三农”事业,成为农民心中的“及时雨”。她的无私付出,赢得了农民们的信任和赞誉,成为他们心中的“及时雨”。他用行动诠释了对“道”的深刻理解和践行。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违背“道”的现象。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顾自然规律,肆意排放污水废气,过度开采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些商家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违背诚信原则,全然不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古训;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违背道德伦理,最终自食恶果。这些行为暴露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短视,提醒我们,唯有遵循“道”,方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稳步前行。
体悟“义”之伟大力量
“义”,源于“道”,是一种道德规范与价值追求。它是仁心所发言行,主要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行为或道理。在儒家经典里,“义”被视为君子的立身之本,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君子以义为行为的根基,通过礼仪来实践,以谦逊的态度表达,靠诚信来成就事业。“义”,涵盖了公正、合理、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它既是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现实社会中,“义”的光芒无处不在。“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贫困山区教育一线。她不顾自身病痛折磨,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无数山区女孩改变命运。面对重重困难与压力,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对山区女孩未来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义”的伟大力量。还有那些默默坚守传统手工艺的匠人们。他们深知这些传统技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辈的智慧。尽管现代工业的冲击使得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依然不为利益诱惑,始终如一地选用优质材料,遵循古老的工艺手法,精心制作每一件作品。他们传承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文化的尊重与守护,对公平合理传承文化的执着追求,这也是义的体现。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抛弃了“义”,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某些官员贪污腐败,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个别医生收受贿赂,违背职业道德。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警示我们,唯有坚守“义”,方能净化心灵,维护社会的正气。
“道与义”引领人生
“道”与“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道”是“义”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道”的指引,“义”就失去了方向;“义”是“道”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没有“义”的践行,道就只是空洞的理论。“道”与“义”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精神坐标。
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了“道”与“义”的完美结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宣扬“仁义”思想,尽管历经艰难险阻,如在陈绝粮,却始终坚守心中的道义。他主张“当仁不让”,认为富贵应通过仁义获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更强调“舍生取义”,当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他毅然选择舍弃生命以求仁义。正是因为“道”与“义”的力量相互交织,才形成了中华文化不朽的精神脉络。
在现代社会,仍有无数奉献者为“道”与“义”不懈努力。那些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动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如屠呦呦,为了攻克疟疾难题,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她遵循科学之道,不怕失败,反复试验,最终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巨大贡献,这就是“义”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道与义”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点点滴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信仰,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道”与“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教诲。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弘扬“道”与“义”的精神,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循“道”,践行“义”,我们的社会必将如春风化雨般和谐美好,我们的人生也将如繁星闪耀般充实而有意义。让道义之光,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迈向光明的未来,在人生的通途上阔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