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富贵丨大义雄范范仲淹
█方富贵
▲渔歌 唐少云摄
历史长河奔涌千年,范仲淹恰似砥柱横波,凭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肝胆,在北宋风云中刻下大义丰碑。这位布衣宰相三起三落,始终秉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即便被贬谪八州,依旧高吟“但得葵心长向日”,将困厄化作治国济世的力量,在青史中绽放出永恒的精神光芒,成为千百年来大义的雄范。
范仲淹的成长之路,犹如一部淬火成钢的传奇。幼年丧父,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稚嫩的肩头。然而,这并未使他沉沦,反而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在划粥断齑的寒窗岁月,他用雪水蘸墨,在庙墙写下:“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面对同窗醉饮笙歌,他却独守孤灯,将《汉书》中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警句抄录百遍。大中祥符八年,金榜题名时,不仅是寒门学子的飞跃,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宣言破土而出。
在政治生涯中,范仲淹以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德,推行了“庆历新政”。四十六道奏章,字字见血,直指当时社会的积弊,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清理吏治、发展农业、强化国防。尽管改革遭遇重重阻力,他从未退缩,坚定地走为民造福的道路。纵使遭权贵构陷贬谪,却笑抚琴弦,坦然道:“谪守邓州正合吾志”。在荒城废墟上,他植松明志,创建三十七座义学,致力于普及教育。当稚童朗朗书声漫过城垣时,他蘸墨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卸甲归田时,散尽俸禄,置千亩义田,临终前惟余“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绝唱,在天地间永恒回荡。
▲探寻 唐少云摄
范仲淹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同样令人瞩目。他提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成功巩固了西北边防,构筑起坚固的防御体系。凭借“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威名,将胡马挡在玉门关外,捍卫了国家的安全。当朝廷忙着庆贺边关捷报,他却将御赐的貂裘换成军粮,这份大义让戍边将士的刀剑有了温度,让玉门关的月光映照着责任与担当。他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将边塞的风物与国家命运的忧虑交织在一起,字里行间,满是责任的重量。
范仲淹的仁爱之心,贯穿于他治理百姓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赈灾济民,还是修缮水利,他始终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中。明道二年,遭遇大旱蝗灾,他开仓济民,令无数饥民得以安慰,堪称大义之举。当御史弹劾他越权时,他昂首奏对:“民饥而死,臣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这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更是对百姓的深情。姑苏百姓为了表达感激,栽下了“范公柏”,如今那虬枝铁干依然挺立向青天,恰似他当年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誓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超越时空的担当,令“朱门酒肉臭”的权贵汗颜,使“事不关己”的冷漠无处遁形,让“放下筷子骂娘”的行径自惭形秽。
范仲淹在文脉长河中激荡千秋回响。他的文学成就,不光是文字之美,更是他所传达的家国情怀与理想。《岳阳楼记》中那句“登高作赋,望长安于日下”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当改革家王安石在鄞县效仿“义田之法”时,感悟范公精神早已化作文化基因,在神州大地生生不息;当文豪苏轼诵读“先忧后乐”时热泪盈眶;当文天祥在零丁洋里书写“丹心汗青”时,回响着范公精神的磅礴韵律。
▲怀想 唐少云摄渔歌
范仲淹的一生,是一幅英勇与仁爱的画卷,既有“怒斥贪腐”的刚毅,也有“宽厚仁爱”的温情。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更在于他是一个心怀天下、关爱百姓的仁者。他把国家命运与百姓的福祉深深相连,始终如一地将百姓视作心中最重的牵挂。他用一生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何为大义、何为情怀,成为历史的永恒印记。
范仲淹的精神,如涓涓清泉,润泽了千百年来的中华大地,滋养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心灵。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成为后人心中不灭的信仰。他的理想与追求,如同那巍峨的山峰,永远矗立在历史的天际,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风雨中追寻大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千年后的今天,范公祠前香火不息。改革者在此拾起“革故鼎新”的勇气,戍边人于此寻得“燕然未勒”的豪情。
大义之道,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每个平凡岗位的坚守;雄范之魂,不惟青史留名,更在万家灯火里的默默耕耘。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先忧后乐”的担当。当精致利己主义暗潮涌动,范公精神无疑是一剂良药。当我们抱怨“内卷”时,可记得范公在饶州疟疾缠身仍建书院?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个人与国家、集体与责任的抉择时,是否还能听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召唤?
今日之中国,正需要千万个范仲淹式的大义雄范,承载各自的责任与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华章,创造属于我们的大义传奇。
▲传奇 唐少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