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探索“法治化、智慧化、全民化”河湖治理新路径,以法治为笔绘就河湖安澜新画卷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郑力玮报道 衡阳,这座湘南水网交织的核心城市,以法治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将河湖管理保护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度交融,成功探索出一条“法治化、智慧化、全民化”的河湖治理创新路径。秉持系统思维构建治水框架,善用法治手段破解治理难题,巧借数字技术赋能精细管理,推动河湖生态持续焕发生机,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了鲜活有力的实践样本。
湘江衡阳市东洲岛河段碧波澄澈
织密法治网络,压实河湖管理责任
衡阳境内水系密布,共有湘江、蒸水、耒水等526条河流,水域面积超13万公顷。面对如此复杂的河湖管理挑战,衡阳市以河长制为关键抓手,精心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党政负责人为河湖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将河湖保护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市级河长勇挑重担,牵头破解跨区域治理的棘手难题;县级河长统筹谋划,全力推进重点工程;乡村河长扎根基层,扎实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巡查管护工作,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严密责任闭环。
为打破“九龙治水”的困局,衡阳市积极作为,出台了一系列河湖管理相关制度,将河长制职责、水资源管控、岸线规划等重要内容悉数纳入法治框架。通过建立权责清单、明确执法标准、制定考核细则,实现了“一河一策”的精准治理。同时,创新推出“河长 + 警长 + 检察长”协作机制,公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河犯罪行为;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强化监督,形成了强大的司法震慑力。
衡阳市城区河道管理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数字赋能监管,提升河湖治理效能
在湘江衡阳段,高清摄像头宛如忠诚的卫士,实时监控着水面漂浮物;无人机如同灵动的飞鸟,自动巡航识别非法采砂行为,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这一系列高效运作的背后,是衡阳“智慧河湖指挥系统”的强大支撑。该系统整合了市县河长制、河道保洁、采砂监管、执法巡查、河湖“清四乱”等系统的强大数据网络,构建起“空天地水”立体监测网,能够实现对河湖水位、水质、岸线变化的智能预警。
通过大数据分析,衡阳市精准锁定了重点敏感水域监管区域,对采砂区、重点敏感水域开展实时监控,联合执法队伍24小时随时响应,确保河湖生态安全。
执法船在湘江开展巡查
衡阳市人大调研衡阳市智慧河湖指挥中心
全民携手共治,凝聚护河护水合力
在衡阳,护水早已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成为了全民共同参与的行动。全市组建了“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等志愿队伍386支,1.2万名志愿者如同点点繁星,活跃在巡河一线。志愿者与行政河长相互补充、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护河护水合力。
衡阳市还将河湖保护纳入“八五”普法重点,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法律进社区”“以案释法”等活动,精心制作《守护母亲河》普法动画,在湘江风光带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在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期间,组织大型宣传活动,覆盖群众超1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市民的法治观念和亲水护水意识。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衡阳市河湖与水资源中心主任肖静表示。
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图片
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图片
强化法治保障,筑牢长效治理根基
衡阳市将河湖治理纳入县区绩效考核体系,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年考评”的严格考核机制,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单位坚决启动问责程序,以刚性考核倒逼责任落实。
在法治框架下,衡阳积极探索“生态修复 + 产业转型”的创新模式。将35家沿江化工企业全部搬迁,规划建设为文旅产业区,湘江衡阳城区段沿河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人治”到“法治”,从“人防”到“智治”,衡阳以法治思维重塑河湖治理逻辑,用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效能,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衡阳将继续以《长江保护法》为遵循,深化“法治 + 科技 + 共治”模式,为全国河湖治理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衡阳样本”,让一江碧水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法治名片,在守护河湖安澜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衡阳市水利局将继续贯彻落实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相关工作部署,下功夫做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在充分发挥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创新水行政执法机制,用法治力量守护河湖安澜,努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并使之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衡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志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