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仁义镇:移风易俗“四部曲” 奏响乡风文明新乐章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袁成龙 谭鑫 记者程聪报道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家家为了面子硬撑场面,劳心又伤财,自从村里搞起移风易俗,大伙都开始算明白账了。旧规矩确实该改!以后我家办事,一准儿响应号召,绝不铺张!”近日,面对记者的采访,耒阳市仁义镇邝鄘村李大爷朴实话语中透出的轻松,这笔“省心省钱”的账,正是仁义镇以文明新风荡涤陈规旧俗最生动的注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魂。近年来,耒阳市仁义镇依托遍布村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整合资源,精准发力,谱写了“多元宣传、多彩活动、村民自治、红色铸魂”的移风易俗“四部曲”,让节俭清朗的新风尚在乡野沃土扎根生长。
第一部:乡音土话“说新风”,入脑入心不空谈
想让新风吹得动,光靠文件可不行。仁义镇的法宝是“说土话、接地气”。
逢上热闹的“圩日”(赶集日),镇村干部的宣传点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就是几张桌子几条凳。印着“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高额彩礼、厚养薄葬、敬老爱亲、殡葬改革”的移风易俗宣传画册,图文并茂,一看就懂。工作人员操着本地话,跟赶集的乡亲们拉着家常,讲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算的是经济账、人情账。流动宣传车和村里的“大喇叭”(村村响)也没闲着,定时响起,循环播放快板节目《快板十唱 移风易俗“衡”文明》,清脆的竹板声在乡间回荡,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进人们心底。
第二部:活动聚起“人情味”,欢声笑语化心结
新风尚不能光靠嘴说,得让大伙儿在乐呵里感受它的好。
“村晚”是仁义镇乡亲们最期待的“大戏”。舞台就搭在村文化广场,灯光音响可能简陋,但节目绝对“硬核”,大家自编自导自演歌舞小品,演身边事,聚邻里情,在欢声笑语中传播文明。同时,该镇还常态化举行镇村篮球赛,吸引众多村民参与,强健体魄,增进情谊,有效抵制了赌博、攀比等不良风气。
“以前吃完饭不是打牌就是闲扯,现在有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关系都更好了!”村民刘大妈说。
移风易俗,从娃娃抓起。仁义镇以六一文艺汇演为契机,将移风易俗宣传融入孩子们的舞台表演中,精心编排《文明礼仪操》、《我骄傲,我生在中国》等特色节目,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不良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的目标。
第三部:规矩大家“点头定”,村民当家心气顺
移风易俗要长久,关键得让村民自己说了算。
“这个标准行不行?”“我看再降点,心意到了就好!”在邝鄘村的老祠堂里,一场关于红白事新规的讨论正热烈进行。主角是各村推选出来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没有干部拍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浪费”一条条细化成村里人自己认可的“土规矩”,郑重写进了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里。怎么申报、怎么办、标准是啥,清清楚楚。党员干部更是率先垂范,带头签订承诺书,并通过建立了一套“红白喜事申报-理事会指导-群众监督”的机制,让新风尚的践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第四部:红土故事“润心田”,老传统焕发新力量
移风易俗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仁义镇通过深挖本土红色历史、非遗技艺、名人故事,融入新风建设。依托邝鄘烈士纪念馆、耒阳民歌传承基地等平台载体,邀请老党员、志愿者,结合邝鄘革命事迹,宣讲孝亲、睦邻、节俭新风。红色文化,正成为倡树文明新风、涤荡陈规陋习的精神灯塔和力量源泉。
如今,“四部曲”的和声已在仁义镇结出硕果。邝鄘村红白事平均费用直降60%,村民主动参与文明实践超300人次。数字背后,是群众负担实实在在的减轻,更是人心向善、乡风日新的生动图景。
傍晚的仁义镇,文化广场上,跳舞的、打球的、下棋的,其乐融融;邻里间互相帮衬的场景随处可见;曾经为攀比、为“面子”发愁的眉头舒展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释重负后轻松的笑容和越来越足的奔向好日子的心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