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天实验室到高中校园:一位95后校长的教育逐光记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唐家华报道 6月8日,高考第二天的夜晚十点,衡阳市博文高级中学男生宿舍楼下,静谧笼罩着校园。常务副校长陈振国如往常一般,静静伫立在宿舍门侧,目光温柔地追随着晚自习结束后归来的学生队伍。夜色中,他的身影仿佛一棵守护的树,为青春的梦想遮风挡雨。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人群中奋力挤了出来,急促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陈老师!我今天终于懂您说的‘四零’晚自习了!”少年满脸通红,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眼睛里却闪烁着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这学期我的成绩一直在进步,今天的考试感觉特别好!”
陈振国的喉咙突然发紧,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他想起第一次在走廊遇见这个少年时,对方总是低着头,脚步匆匆,眼神里满是自卑与迷茫。此刻,那些用“系统工程理论”精心设计的教育细节,像老电影的片段般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反复斟酌的教学进度调整,日夜坚守的就寝纪律改革,重新定义的多元评价体系……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少年眼中这束明亮的光。
他轻轻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声音比平时更加轻柔:“很好,去洗个澡,好好休息,明天继续加油。”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因为他知道,又一颗星星正在慢慢绽放光芒。
偏离轨道的星辰选择
如果人生有预设的轨道,陈振国的轨迹本应指向某个神秘的航天实验室。2019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硕士毕业时,他完全可以像同学们那样,投身于“神舟”飞船、“长征”火箭的研发事业,去探索浩瀚的星辰大海。
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跨界成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与其追逐星空,我更想成为‘造星星’的人。”坐在博文高级中学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操场上跃动的青春身影,这位“95后”校长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温柔。
这份选择并非一时冲动。在河北衡水中学分校的三年里,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常务副校长,收获了无数荣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国奥赛优秀教练员”……但比这些奖牌更珍贵的,是他逐渐明晰的教育理想——将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理论引入教育,用科学的方法点亮每个学生的未来。
“教育需要系统思维。”陈振国深受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的启发,“顶层设计、科学管理、闭环反馈……这些航天工程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培养人才。”2024年,在同事的介绍下,他被博文高级中学的教育情怀所打动,毅然来到衡阳,将这里变成了他的教育实践基地。
行走的教育探索者
初到博文,陈振国便被学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深深吸引:11.5元的营养套餐几乎不盈利,免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贴心的衣物缝补服务,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专家咨询......这些细节都体现着学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为了尽快了解学校,陈振国化身“行走的调查问卷”。他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观察每一处设施;深入每一间教室,记录课堂的点点滴滴;与师生干部倾心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甚至联系毕业学生,收集他们的建议。他坚信“现场有神灵”,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做出最科学的决策。
一个月后,一份洋洋洒洒万余字的调研报告摆在了管理层的案头。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每个问题都按照“现象-分类-归因-干预-反馈-优化”的完整链条进行分析,不仅找出问题,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长效机制。董事长任志俭赞叹道:“这份报告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思维!”
比如针对“上课犯困”的问题,他从学习兴趣、作息管理等七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锁定“作息管理”“课堂管理”“教学难度”三个核心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改进方案。“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持续的坚持。”陈振国常说,他用“21天法则”培养学生的习惯,让自律成为学生的本能。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修订了查寝制度,调整了教学进度。他反复强调:“每个学生都需要成功的体验,我们要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让他们在这里找到自信和归属感。”
四零晚自习的奇迹
那个高考夜向陈振国报喜的少年,正是“四零”晚自习的受益者。所谓“四零”,即零走动、零讲话、零违纪、零抬头,这看似严苛的标准背后,是一套科学的习惯培养体系。
“很多人觉得‘零讲话’会压抑学生的活力,其实不然。”陈振国解释道,“自习是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讨论容易跑题,走动会打断思路,而‘零抬头’能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心流状态’。”
为了推广这套方法,他采用“示范-验证-优化-推广”的模式。先选一个班级做试点,一周后组织其他班级观摩,每月重点推进2-3个班级,确保每个班级都能扎实落实。在他的坚持下,“激情早读”“活力课堂”“安静课间”等一系列学习机制相继建立,校园的学习氛围焕然一新。
他提出的“能力=正确的方法+刻意的练习”教育公式,让许多曾经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节奏。在2025年高考前的省级联考中,博文高级中学的成绩稳步提升,成功跻身衡阳市直高中第一方阵。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永不放弃的星光守护者
在博文校园里,陈振国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睡前谈话人”。每天晚上十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男生宿舍,和同学们聊聊学习生活,监督作息纪律。久而久之,学生们从最初的拘谨,变成了主动和他分享心事。
去年冬天,他发现一个平时开朗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他把学生拉到一旁,耐心地询问:“孩子,有什么事和老师说说?”在他的开导下,学生终于敞开心扉。他又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共同帮助这个孩子走出了阴霾。
李宇(化名)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也不愿与人交流。但陈振国没有放弃,经常在睡前和他聊天,还加了微信。让他惊喜的是,高考前一个月,李宇竟然自己编了一套物理试卷。“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是发现他们的潜力。”陈振国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高考结束后,李宇发来消息:“陈校长,谢谢你一直没有放弃我。”当看到李宇的高考成绩时,陈振国欣慰地笑了。在他看来,高考不是终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有责任感、有勇气、有光芒的人。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陈振国依然会准时站在宿舍楼下,看着学生们陆续归来。他坚信,这些被用心呵护的“星星”,终将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