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关注|湖南:激活新动能 跑出“加速度”
夏日的三湘大地,一股股含“新”量十足的生力军,正在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和“源动力”。
今年上半年,湖南工业展现出亮眼的成绩: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8%的4个省份,湖南跻身其中;8个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大省中,湖南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上半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全省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实现增加值增长,37个实现盈利。全省经济呈现“总体平稳、向新向好、韧性增强”的发展势头。
在支撑过去增长的传统产业承压的背景下,“新不足以补旧、增不足以补减”的矛盾,一度是困扰湖南经济的堵点难题。如今,湖南为何能迎难而上,跑出“加速度”?
创新有了新支撑
雷达的扫描光束四处游走,察觉到主人抬手示意,瞬间解析出“需要饮品”的意图,平稳托起玻璃杯递了过来。湖南湘江实验室里,具身智能机器人“湘江智伴”如同有了生命。
“成立3年来,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前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发布24个创新产品,以唯一或第一单位拿下国家发明专利160余项,成为湖南首批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中心。”湘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国权说。
在三湘大地,从种业的“芯片”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从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到“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一连串重大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成果的集中涌现,得益于对创新之泉的长期涵养。近年来,湖南建设包括湘江实验室在内的“四大实验室”,加快建设“1+2”国家实验室体系,“4+4科创工程”全部实体化运行,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湖南出台“七个一”政策,全链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布局36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打造成果孵化服务体系;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连续5年实施十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70项……
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平台,一整套组合拳,激活了集聚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强磁场”。
产业凝聚新质态
成立仅3年,吸引了数十家商业航天企业入驻,引资超百亿元,跻身中部地区最大的商业卫星制造基地之一,株洲北斗产业园已蔚然成势。
今年5月,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XR-11”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成为湖南株洲本地自研自造的首颗遥感卫星。“2022年入驻园区时,我们还是初创企业。如今,我们已经拥有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具备每年150颗500kg以下级别小卫星的量产能力。”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说。
近年来,湖南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6个万亿级产业、17个千亿级产业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梁八柱搭得稳,添砖加瓦更得力。上半年,湖南在新技术带动下,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在新场景赋能下,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北斗产业营收分别增长11.6%、9.1%,新能源汽车、自主安全计算、输变电装备产值分别增长15%、14.5%、8.4%。
开放迸发新活力
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班列,国际贸易通道顺畅运行;湖南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高能级开放平台活力迸发。应对外部冲击,湖南应变求新,外向型经济保持韧性。
怀化国际陆港,目前已开通国际国内运输线路160多条,2024年东盟班列发运超过1000列。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怀化这个偏居湖南西部一隅的山城,近年来成为“开放前沿”,去年出口贸易额首破百亿元大关,外贸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头名。
从贴牌代工到建设自主品牌,从出口产品到出口服务,浏阳烟花以“技术+文化”的新面孔,勇闯国际市场。2024年,浏阳烟花输出创意燃放团队,上演60余场国际烟火秀。在浏阳烟花的核心出口基地文家市镇,今年上半年出口总额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40%。
去年,湖南吸引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3739家、实际到位资金6489亿元。今年上半年,湖南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6.3%,东盟稳居湖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对非洲进出口增长7.6%,贸易规模继续稳居中西部首位。
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表示,“挑大梁”要有“大作为”。下一步,湖南要在新质生产力、基础设施体系、重大改革赋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地区开放合作等领域,找准国家所需与湖南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为下一个5年再出发谋篇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