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土 > 资讯 > 正文:

高菊生:坚守红壤40载,情系“三农”为人民

2025-08-10 09:07:42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陈卓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14个省份,约2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2%。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粘性重,容易板结,如不进行改良,将变成“红色沙漠”。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研究员高菊生,从1984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40年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起床先去田间走一走,与长期定位试验打交道。田间观测、记录、取样、室内分析、资料整理……成为了高菊生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日常。就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于寂寞中坚守,于平凡中奉献。

▲高菊生研究员的日常工作之一(2006年)

时间最公平,40年坚守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走进祁阳站的试验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块块竖起的碑牌,上面分别标注着如下文字:“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1975年开始)、“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1982年开始)、“绿肥替代化肥效果定位试验”(2008年开始)、“绿肥稻草还田效果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经济绿肥培肥效果定位试验”(2016年开始)……其实,这些碑牌,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简称“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缩影。自1984年到“祁阳站”参加工作以来,高菊生就一直与这些长期定位试验打交道,到2024年已经整整40个年头。内行人都知道,农业科研成果是“时间上开出来的花朵”,农业科技创新消耗的是时间,出彩就得靠坚持。由于有高菊生及其团队成员40年的不懈坚持,祁阳站成为全国拥有长期定位试验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数据积累最完整的农业综合观测站:2001年,祁阳站首批进入国家野外台站,2005年,祁阳站集体当选“湖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6年,被中央宣传部和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2007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授予“扎根红土的科技先锋”荣誉称号;2008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现代农业水稻产业体系试验站;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与北大荒精神、南沙精神一道,被列为农业部系统“三种精神”,进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三面旗帜”之一;2013年,获“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体系18个试验站之一;201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有土地、有机构、有编制、有岗位、有经费的“五有”野外观测站典范;2020年,进入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农业农村部)行列;2023年获批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该站长期监测结果,为《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酸性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等规划实施和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为湖南省恢复和发展绿肥、化肥农药减施提供了决策依据。2012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湘政办发〔2012〕108号】,有力推动了湖南绿肥生产发展。2015年,该站综合长期试验结果,运用大数据思维,向农业农村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引起了农业农村部余欣荣副部长高度重视和批示。

▲与徐明岗院士(中)、张会民站长(左1)合影(2024年)

时间最真实,40年足迹遍布祖国湘南桂北。自2008年开始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2017年被农业农村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以来,高菊生研究员在国家绿肥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的指导下,一是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稻田,开展了“绿肥替代化肥(氮肥)效果”、“绿肥和稻草还田效果”、“经济绿肥培肥效果研究”等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绿肥还田主要通过增加碳输入、氮吸收、土壤碱解氮、有机碳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培肥土壤及维持水稻高产稳产。绿肥(紫云英)还田(翻压鲜重1500kg/667m2)可以替代20%~40%化学氮肥(水稻减少20%~40%化学氮肥产量不降低)。冬季绿肥还田和绿肥替代20%~40%化学氮肥后,与冬闲相比较,水稻氮素回收率能提高69%~117%。冬种紫云英配合双季稻全年稻草还田较紫云英或稻草单一方式还田,土壤C/N能够提高1.5%~14.6%,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0.25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40年来,高菊生始终坚持“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二是在做好基础研究等科研工作的同时,高菊生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为了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为大地增“绿”、为稻田培肥、为农民增收之目标,进一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高菊生始终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农户家”。2013-2023年在湘南、桂北推广绿肥360万亩,增收1.26亿元。2019年,根据南方双季稻区各地区水稻生产特点,集成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春季绿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盛花期机械翻压等绿肥丰产轻简化关键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应用。在湖南永州市祁阳县、东安县、冷水滩区和衡阳市祁东县、衡阳县构建“稻-稻-肥”“稻-再生稻-肥”“冬季绿肥(留种)+一季稻”等主推清洁生产模式。通过 “稻-稻-肥”模式可减少化肥用量15%~25%、水稻产量增幅在5%~15%之间,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提高约0.1个等级。“稻-再生稻-肥”模式,通过紫云英还田途径,减少农药化肥投入,以提高再生稻米附加值,每亩可增效约500元。三是积极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增产增效。试验站积极向各示范县(区)各级领导、部门介绍“绿肥+”产业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充分展示新时代绿肥产业的发展契机。各示范县(区)推进绿肥产业发展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试验站提出的绿肥品种筛选搭配、田间综合管理措施、延长产业链等相关建议,先后被写入《祁阳县2019年绿肥生产工作方案》、《东安县2019年秋冬种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等政府文件。2019年度共进行技术培训10次,培训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300余人,组织专题调研和现场观摩6次。通过系列培训宣传,区域绿肥推广面积逐年增加。仅祁阳县、东安县的秋冬绿肥播种面积,就分别由2017年的17.5万亩、16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22.5万亩、19.05万亩。

▲高菊生在田间观察绿肥(紫云英)生长情况(2008年)

时间最无私,40年坚守赢得了沉甸甸的收获。一是学术成果丰硕。40年来高菊生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含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6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著作、参与编写《农田土壤培肥》等6部专著;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荣誉逐年叠加。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高菊生参加永州市第六届人代会(2021年)

2023年2月被湖南省绿色协会聘请为湖南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专业委员会主任。2024年退休后又被祁阳站返聘……这些成绩和荣誉,正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菊生40年坚守的充分肯定。三是社会各界好评如潮。1995年,中共祁阳县委、祁阳县人民政府在中国农科院红壤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碑文中写道:“……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们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碑文中“四个作证”,充分彰显了地方政府对以高菊生研究员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长期坚守的高度认可与全方位肯定!

▲高菊生与文富市镇党委书记苏斌(左1)合影(2024年)

新时代弘扬和传承“祁阳站精神”,就是要扎实做好“三个坚守、四个创新”,即坚守敬农致用,坚守清贫寂寞,坚守甘为人梯;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创新理念引领发展,创新技术装备建设,创新机制推动改革。

高菊生研究员的40年坚守,为的是让红壤培肥、大地增“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高菊生研究员的40年坚守,是对“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祁阳站精神”的最佳诠释。

▲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农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