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乡村车间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成为“工薪族”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曾璐茜 李晶报道 乡间道路上清风徐来,立秋过后的暑气已悄然褪去,空气里浸着几分秋日的舒爽。近日,记者跟着蒸湘区宏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面包车来到呆鹰岭镇振兴村的深处,面包车在一户民房前停下。这里正是居家型“乡村车间”(明玉手机挂绳加工中心),门前早已经有七八名村民在等候,宏春工艺的工作人员将在这里把当天的物料发给她们,交代好明天过来收取。
▲呆鹰岭镇振兴村一家乡村车间的外景
走进这间乡村车间的里面,60多岁的黄阿姨正戴着老花镜,仔细地将挂绳的接口处打结、上胶。据黄阿姨介绍道,她家就在隔壁,之前一直都是务农。自从村里开了这家从事挂绳制作的工艺制品公司后,她就多了一份收入,不仅能在家干活、带孙子,还成了“上班族”,拿起了工资。近两年订单越来越多,她每天都要在这里接收“派单”,每天能赚50-60元。
让黄阿姨的生活添了亮色的,是一个叫张杨春的本地人。2016年,在深圳从事挂绳生产及出口业务的张杨春将目光投向了发展越来越好的家乡——蒸湘区呆鹰岭镇振兴村,产生了把深圳的厂房和挂绳业务“搬回家”的念头。
▲当地村民在乡村车间手工制作挂绳
说干就干,他带着深圳的技术和订单回到振兴村,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成立了宏春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把废弃的旧仓库改成了第一个加工点。刚开始只有20来个村民尝试在家编制挂绳,固定员工也只有4人。如今,这小小的加工点已经发展到拥有4个工厂,去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我们公司优先招聘脱贫户及留守妇女,工资按照计件核算,多劳多得。”张杨春介绍,除了工资,公司还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助力他们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像黄阿姨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蒸湘区人社部门积极探索灵活就业模式,与企业达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合作促就业模式,振兴村这家“明玉手机挂绳加工中心”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
企业提供外贸订单、技术指导和半成品,“派单”给村民在家手工制作,验收合格后再按件结算工资;镇村两级统筹解决加工场地问题,搭建企业与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好衔接帮扶工作。目前,该企业已吸纳7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碗”,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张杨春在指导工厂人员对挂绳进行品质验收
在蒸湘区,类似手机挂绳加工这样的乡村车间共有11个,涵盖加工、手工、蔬果种植等行业。它们虽然分布在蒸湘区的村头巷尾,却都有同样的热闹——华达田园生态农业公司的葡萄果园里回荡着采摘的欢笑声,惠农农业科技公司的蔬菜打包车间里工人忙着拣货装货,腾跃工艺厂内残疾职工们围坐在一起手编饰品……他们都是乡村车间的受益者,共同奏响了平凡生活中的奋斗乐章。
▲雨母山镇临江村一家乡村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打包蔬菜
“乡村车间虽小,却是乡村振兴的大力量。”蒸湘区人社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它让群众有事做、有钱赚,生活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也让更多人愿意留在乡村,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了产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蒸湘区充分鼓励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等积极申报“乡村车间”,对已认定的车间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车间建管运营情况和急难愁盼问题。每年对符合条件的车间给予奖补。近两年来,共发放乡村车间稳岗补贴30.8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助328.48万元。
未来,随着更多乡村车间的落地生根,随着政策扶持的持续加码,蒸湘大地上必将有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的梦想,让“工薪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村落,让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新图景,在奋斗中愈发清晰动人。